按照古代兵制,一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共计七十五人。“千乘之国”,就是一千辆战车,要配七万五千人的部队。重车,是辎重车,装载并运输粮食、衣服、炊具等战略物资。按照《司马法》记载,一辆重车配十名炊事员、五名保管、五名马夫,还有五人负责砍柴、打水等供给工作,共二十五人。一千辆重车共计两万五千人。一千辆战车和一千辆重车的人员合计起来,刚好是“带甲十万”。这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这么多人马奔赴前线,耗费是巨大的,因而需要巨额的物质财富作为支撑。巨额资耗是每个国家战前都必须要仔细考虑的重要因素。打仗,拼的就是实力,实力不仅包括兵力强大与否,还包括物力和财力。
这么一支大军出发后,随时需要人员和物资的增补,给养一定要跟得上。给养跟不上部队就要挨饿,饿着肚子的军队是根本没有战斗力的。那么该如何补充给养呢?通常的做法是派专门的人马向前线运送粮草。可是问题来了,运送粮草的队伍,人和马需要一路吃着粮草前进,还要留下回程的口粮和饲料。这样一算,单是运送队伍一来一回就要内部消耗二十分之十九,运送到前线的粮草只能留下二十分之一。
既然供应部队的给养如此不易,高明将领的过人之处,就是因粮于敌,即想办法从敌人那里获得粮草物资等供应,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走到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的地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生在世,从来都离不开物质基础,在战争和和平年代都是如此。没有了给养,军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战争中,除了给养,孙子还明确强调物质激励在战场上所发挥的强大作用,采用“人为财死”这种方式来激发士卒的勇气和斗志——你想要的,都可以从敌人那里得到,这就是因敌制胜,因而能够“胜敌而益强”。(www.xing528.com)
如果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孙子曰:“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九地篇》)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越深入敌国腹地,我方军心就越坚定,敌人就越发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的地区掠取粮草,部队给养就有了保障。此外,将领还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士气,养精蓄锐。
我国现代军事战略思想中所谓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不也正是孙子因粮于敌、因敌制胜的军事理论在战争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