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法在解析几何问题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解析几何模型是一种代数化的形式,即用代数的方法解答解析几何中的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势必要运用代数的构造方法,从而将解题过程进行到底.比如在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时经常面对相交弦问题、最值问题、定值问题、定点问题、定直线问题,就需要使用方程的根的构造法、方程组解的构造法、函数模型构造法、重要恒等式、不等式的构造性方法,从而使解析几何问题获得简捷的代数解法.
(2)把各种类型的代数题或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观察和试验,合理地将所研究的问题转化为几何模型,特别是通过构造解析几何模型、运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直线方程以及圆锥曲线方程可以巧妙地解决许多数学问题.而构造的过程是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联想而构造相应的解析几何模型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
一、例题精讲
例1 (1)解方程
(2)解方程
(3)求函数的最大值.
解题策略 第(1)、第(2)问是解无理方程,如果直接移项、平方、再移项、再平方,则势必出现高次,而对于高次方程我们不一定能解,碰到特殊的高次方程,即使能解,运算也十分繁杂.而如果我们对方程左边实施配方,适当代换,把原方程转化为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或距离之差,则原问题立即转变为解析几何问题.第(3)问,函数结构复杂,无法用常规方法解,若把两根式内部进行配方,转化为距离问题,则原问题向几何方向转化,一定会得到一种妙思巧解.
解:(1)原方程变形为
将方程中的常数“2”看作变量,即令2=y2,
则 ①
令P(x,y),F1(-3,0),F2(3,0),则①式为|PF1|+|PF2|=10.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点P的轨迹为以F1、F2为焦点,长轴为10的椭圆,a=5,c=3,b2=a2-c2=16.其方程为
再将y2=2代入,求得原方程的解为
(2)原方程可以等价变形为
令1=y2,则有
令P(x,y),F1(-5,0),F2(5,0),即|PF2|-|PF1|=6.点P的轨迹为以F1、F2为焦点,实轴长为6的双曲线左支,a=3,c=5,b2=c2-a2=16.
其方程为
图3-35
再将y2=1代入,求得原方程的解为
(3)将给定的函数表达式变形为问题转化为求点P(x,x2)到点A(3,2)与B(0,1)距离之差的最大值.而P点的轨迹为抛物线,如图3-35所示.
由A、B的位置知直线AB必交抛物线y=x2于第二象限的一点C,由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可知P位于C时,f(x)才能取到最大值.
图3-36
例2 如图3-36所示,过椭圆的左焦点F1作一直线交椭圆于P、Q两点,A为椭圆的右顶点,求△PAQ面积的最大值.
解题策略 引进PQ的斜率k为参数,求△PAQ面积S关于k的解析式,通常求弦长|PQ|及点A到直线PQ的距离,或以|AF1|为底,设P(x1,y1),Q(x2,y2),则|y1-y2|为高,很容易获得解析式(PQ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必须另行讨论),显然,不管如何求,所得的解析式一定是无理式,而对无理函数的最值问题的求解是一个难点,关键是看解题者对SPAQ=f(k)如何变形构造,不同的构造可以朝不同的知识转化,得到不同的解法,构造能力越强,破解方法也越多.
解:∵F1(-1,0),A(2,0),且当直线PQ的斜率不存在时,
当直线PQ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PQ的方程为
y=k(x+1)(k≠0),P(x1,y1),Q(x2,y2),
联立方程组 消去x并整理得(3+4k2)y2-6ky-9k2=0,显然Δ=36k2+36k2(3+4k2)>0.
∴|y1-y2|(www.xing528.com)
或联立方程组消去y并整理得(3+4k2)x2+8k2x+4k2-12=0,
又∵A(2,0)到直线y=k(x+1)的距离
记S△PAQ=S,则
可见上述两种解法中得到的解析式是一样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求函数的最大值.思考角度之一是通过配方、换元转化为二次函数;思考角度之二是去分母后转化为二次方程(双二次)运用判别式法;思考角度之三是通过换元转化为三角函数,再次换元转化为“耐克函数”求最值,思考角度之四是通过分离常数后结合放缩法求g(k)的取值范围,进而求S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 g(k)
令则
又∵φ(t)在上是减函数,
即 也即从而
而当PQ⊥x轴时故△PAQ面积的最大值为
解法二 设k=tanθ,其中则
g(k)
设则函数h(t)在(0,1)上是减函数,∴h(t)>h(1)=4,
当时,
综上,△PAQ面积的最大值为
解法三 g(k)
当时,
综上,△PAQ面积的最大值为
解法四 g(k)
以下同解法三.
二、发散训练
1. 已知a、b满足b2=8a,求证:
2. 已知求|3x-4y-100|的最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