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禄培尔教育:德国哲学与社会合作原则

福禄培尔教育:德国哲学与社会合作原则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谢林、费希特和克劳泽的哲学。(二)教育顺应自然原则以人性来源于神性为根据,福禄培尔断言人性是善的。与卢梭一样,福禄培尔认为,儿童生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正是由于最初的教育违背自然的结果。从上述观点出发,福禄培尔对当时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社会合作、社会参与成为福禄培尔的重要教育原理,

福禄培尔教育:德国哲学与社会合作原则

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谢林、费希特和克劳泽的哲学。早期进化思想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也被他利用来解释儿童的发展问题。此外,席勒歌德等人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美育的观点,也对福禄培尔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他更多地受到裴斯泰洛齐的启发和影响。

(一)统一的原则

“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的思想是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哲学依据。他认为:“有一条永恒的法则在一切事物中存在着、主宰着。这条法则,无论在外部,即在自然中,或在内部,即在精神中,或者在两者的结合中,即在生活中,都始终同样地明晰和确定……这个统一体就是上帝。”在福禄培尔看来,他的这个观点不同于泛神论,因为他并不认为世界是上帝的躯体或居所,而是强调上帝的精神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他指出:“一切事物只有通过上帝的精神在其中发生作用才能存在。在每一事物中发生作用的上帝的精神就是每一事物的本质。”

福禄培尔试图用“力”来说明“上帝的精神”的本质。他认为,“力”作为上帝的力量,“是一切事物的最终原因”,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但事物除了这个内在的“力”的本质以外,还有其外部的形式与结构,福禄培尔称之为“物质”。“力”与“物质”构成了事物,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万事万物虽然在外观上复杂多样,在内部本质上却统一于上帝的精神。或者说,万事万物都是上帝精神的体现者。在人类,上帝的精神表现为一种躁动的和激荡的精神力量,它是人类不断进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

从上述观点中,福禄培尔引申出教育的本质和任务。在他看来,一切事物的命运和使命就在于展现它们的本质,即展现它们内部存在的上帝的精神。人亦不例外。但不同的是,人是有自觉和自决意识的最高贵的生灵。他能感受、理解和认识存在于自身的上帝的精神。通过教育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即上帝的精神,这就是教育的本质。但福禄培尔进一步指出,对上帝的精神即“统一”的认识须有一个过程。人类必须首先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类,最终才能认识上帝的统一,这就是教育的任务。

(二)教育顺应自然原则

人性来源于神性为根据,福禄培尔断言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完美性和健全性。因此,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本标志必须是容忍的、顺应的、保护性的和防御性的。一切专断的、干预的教育必然会毁灭存在于人身上的上帝的精神自由与自决。而自由与自决正是全部教育和全部生活的目的与追求。

人性本善错误与罪恶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与卢梭一样,福禄培尔认为,儿童生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正是由于最初的教育违背自然的结果。由于错误的教育,人的善良的品性和良好的追求遭到了压制或扭曲,儿童的良好愿望被误解,他们被往错误的方向引导。早期的错误教育使得后来的教育性质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得不采取强制性的手段来进行艰难的再教育的工作。

(三)发展与对立调和的原则(www.xing528.com)

在教育史上,福禄培尔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及其教育。他认为,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并且这种发展是分阶段的、前后相继和相互联系的。福禄培尔不同意那种认为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是相互割裂的观点,强调“每一个后继的阶段以一切和个别先行的生命阶段的强有力的、完全的和特有的发展为基础”,“因为只有每一个先行的发展阶段上的人的充分发展,才能推动和引起每一个后继阶段上的充分和完满的发展”。在福禄培尔看来,一个人未必由于到达成年期而成为成年人。只有当他真正符合了他的幼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的要求时,才成为成年人。那种希望儿童可以跳跃少年期和青年期,在各方面表现得像一个成年人的想法,只会给后面的教育带来不可克服的困难。

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福禄培尔试图从自然发展的规律中,去寻找人的发展的规律。他认为,人的精神和性情的发展与矿物结晶过程有着十分奇特的一致性,即开始时是片面的、个别的和不完全的,到后来才上升到各方面均一的、协调的和完全的。并且如同万物生长的规律一样,人的成长也必须服从两条互相补充的原则:对立的法则和调和的法则。相反调和法则是一切运动的原因,亦是人的发展的原因。教育过程中基本的对立物是儿童的天性与环境的矛盾。儿童一方面接受外界的刺激,即所谓“变外部为内部”;另一方面又通过活动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来,即所谓“变内部为外部”。教育总是从内因和外因的矛盾入手,在两者之间发现调和的东西,克服差异,最终达到两者的统一。

(四)创造性活动原则

福禄培尔认为,上帝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因而人也应当像上帝那样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以认识和表现存在于自身的上帝的精神。为此,应及早地为年青一代提供从事外部工作和生产活动的训练机会,使他们通过劳动、生活和行动来学习。并且这比任何其他方式的学习更能为儿童所深入、容易地理解,从而对人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从上述观点出发,福禄培尔对当时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学生被排除出一切家庭业务之外,排除出一切以制造外部产品为目的的业务之外,乃是我们当今存在的学校,特别是所谓拉丁学校和高级中学的最大缺点之一。”他充分肯定了创造性活动作为教育的方式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认为这种方式的教育不仅能够加强身体,而且能够在极大的程度上加强精神。经过这种“劳作浴”,儿童能够以新的生命去投入新的智力活动。

(五)社会参与原则

福禄培尔深切意识到儿童之间的社交关系在其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试图从整体与部分的道理来说明社会与儿童的关系。他认为,儿童本身是一个整体,同时他们又是社会这个大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才能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而认识人性。在1837年设想的赫尔巴计划(Helba-plan)中,他主张让儿童在团体的活动中来接受教育。在以后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福禄培尔要求教育幼儿使之充分适应小组生活。“相互帮助”成为福禄培尔幼儿园的座右铭。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福禄培尔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社会合作、社会参与成为福禄培尔的重要教育原理,也是他对近代教育的不朽贡献。

福禄培尔力图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些观点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论证和说明教育的本质问题。虽然其哲学观从本质上说是唯心主义的,并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他利用矿物结晶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说明人的发展,也是不恰当的,但他试图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的努力却是应当肯定的。同时,在他尝试运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来看待教育问题时,也表现出许多积极的特征。福禄培尔从“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的观念中引申出教育的本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培养有自由、自觉和自决精神的、有理性、有智慧的新人的教育理想,表达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尤为可贵的是,福禄培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儿童教育,把教育过程描述为一个由内外因矛盾决定的、分阶段又相互联系的、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将人类对于教育心理学化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福禄培尔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活动,重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这些主张反映了近代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对后世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