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60年幼教工作成果简史

60年幼教工作成果简史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在北平的实验活动张雪门曾用名尘芥、潜光、伏骥,浙江省宁波人,生于1891年3月10日,1973年4月18日病逝于台湾,享年83岁。开始了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于1926年拟定了“幼稚园第一季度课程”,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引起许多关心中国幼稚教育的人士之注意。至此主席宣布休会。当晚,日军进驻北平。广西全省99市县均有幼师毕业生服务,不仅对当时广西推广幼儿教育作出贡献,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60年幼教工作成果简史

(一)在北平的实验活动

张雪门曾用名尘芥、潜光、伏骥,浙江省宁波人,生于1891年3月10日,1973年4月18日病逝于台湾,享年83岁。张雪门幼年研读四书五经,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小学(现改名为一中)。1912年出任鄞县私立星荫小学首任校长。1918年创办了星荫幼稚园,是宁波市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幼稚园,张雪门任首任园长。1920年4月他和宁波市其他六位教育界知名人士创办了宁波市第一所两年制幼稚师范学校,并任校长,得到北大教授马裕藻、马隅卿的大力支持。开始了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1924年张雪门在北京大学教育系学习,系主任高仁山先生对他志在研究我国幼稚教育深为赞赏,倍加鼓励、支持与帮助。

早在1917年,青年时期的张雪门就对幼儿教育问题产生了兴趣。他在家乡眼见一些儿童缺少教育,深感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关系重大,认为必须从儿童时代起就应有良好的教育。他在任小学教师时曾随教育参观团到上海、南京、无锡、苏州、南通等地参观,看到了有的课程教学模拟日本,有的为教会所办,因袭欧美,儿童自幼接受奴化教育,深为痛心。他认为要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国富民强,不受列强宰割,儿童教育者的责任非常重大。

1920年张雪门应聘到北京孔德学校任小学部主任。在一次参观博氏幼稚园(现王府井大街幼儿园)后,偶然在包花生的纸上发现福禄培尔讲义的残页,由此溯源,竟得到布洛夫人著的福氏的《母亲游戏》的注解本。他对此书爱不释手,视若珍宝,进出随身携带,遇空研读,经久不怠。在他专心致志研究福氏教育思想的进程中,得到高仁山先生的亲切指导及大力支持。1926年5月,当他自己编译出的《福禄培尔母亲游戏辑要》和《福氏积木译文》送请高仁山先生指教时,高先生送他两份资料,一份是高先生旅居日本时亲手抄的日本幼稚园课程;一份是他考察英伦26个城市的幼稚教育的英文打字材料。这对当时张雪门研究幼稚教育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张雪门研究国外幼稚教育,发现无论日本或西欧的幼稚园课程,都是从儿童生活中取材,所以我国幼稚园课程理应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他进行社会调查,访问孔德学校的老听差,到隆福寺、白塔寺等地去观察北京的风俗人情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等。于1926年拟定了“幼稚园第一季度课程”,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引起许多关心中国幼稚教育的人士之注意。

1928年暑假后,孔德开办了幼稚师范,张雪门主其事。当时由于一般人认为师范教育的功效太差,讥讽师范生还赶不上徒弟管用,引发他的思考。他悟出“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的道理,于是他采取半日实习半日授课的措施。除孔德幼师办了幼稚园外,还借了一个蒙养园为实习场所。

1927年北伐告成,张雪门创办艺文幼稚园,又增加了师范生的一个实习场所。与此同时,沈尹默先生担任了河北省教育厅厅长,举办全省教育行政人员讲习会,张雪门应邀讲演幼稚教育,并组织参观孔德、艺文两幼稚园的设备及教学活动,给听讲人员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听讲人员对幼儿教育的兴趣。

1930年秋,他应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先生之聘编辑《幼稚师范丛书》,在香山见心斋开办了幼稚师范,称北平幼稚师范学校。该校采用半道尔顿制,除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视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技能态度的培养。第一期师范生毕业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及绥远等地来信邀聘者,络绎不绝,全班同学当即走向各省担任园长或教师,颇受欢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国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张雪门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认识到今日之幼童就是将来民族的一分子,培养幼儿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主人翁,这就要研究怎样组织幼稚园课程,选择教材,借助于设备,引起儿童的各种行为。从此,他开始着手对“行为课程”的研究。

1932年,张雪门应民国大学教育系之邀,讲授《幼稚教育》课程并编写讲义,还在天津女师学院讲授《幼稚教育》,又应北平师范大学同学之请在师大讲演,题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回顾》,讲后,同学们反应收益良多。

1933年,他参加了北平市社会局起草幼稚园具体课程实施方案。1934年春他聘请上海山海工学团(该团为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戴自俺先生带领幼师三年师范生与北大农学院合作,在北京阜成门外罗道庄开办了“乡村教育实验区”,区内办有农村幼稚园、儿童工学团、青年工学团、妇女工学团等。“一二·九”运动后,北平学生游行请愿,要求抗日救亡,当游行队伍快近帝王庙时,就有很多警察包围了学校大门,他则将开西旁门的钥匙交给带队的学生,以便学生参)游行请愿活动。张雪门还将一幅“万里长城”和一幅“海宁潮”的照片以及从杭州岳阳带来的“还我河山”(岳飞)的碑文同时贴在自己办公室墙上作为激励自己抗击侵略者的座右铭。

1937年7月上旬,张雪门出席了北平召开的教育学会议及中华儿童教育社年会,8日下午大会正对中国学龄前时期儿童应否应该注意民族改造问题进行热烈辩论时,得知7日晚发生的“卢沟桥事变”。至此主席宣布休会。当晚,日军进驻北平。他的事业遭到了挫折。

(二)抗日战争中的努力

日军进驻北平以后,为以实际行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张雪门毅然离开了他惨淡经营的事业和温暖和睦的家庭,只身南下,取道天津转乘轮船到上海。

他在上海与熊希龄先生商谈,将北平幼稚师范学校迁往湖南,即赴长沙勘校址,筹建新校。由于长沙遭敌机频繁轰炸,当时正巧遇到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他听了张雪门述说续办幼师的困难,次日即飞往桂林,经张老介绍,得到当时广西省教育厅厅长邱昌渭的邀请,于是他决定将幼师迁到桂林。(www.xing528.com)

当时广西全省有99个市县,经与邱厅长商定逐年由省政府指定各县选送考生入学,毕业后仍返原县服务,1938年2月幼稚师范在桂林东华门大街成立。4月招收第一班学生,8月又招第二班学生。未几,桂林亦受敌机轰炸,1939年幼师奉命疏散在三江县新城——古宜。到古宜住了不久,因当地气候恶劣,恶性疟疾流行,师生均不能适应,发病者日众,又报请省厅批准迁到三江县旧城——丹洲。自1939年至1942年共招生四班,连同桂林迁来两班共为六班。广西全省99市县均有幼师毕业生服务,不仅对当时广西推广幼儿教育作出贡献,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人仍是广西幼教工作骨干。

这期间最困难的是师资问题,当时除张雪门任校长,戴自俺任教务主任外,教师仅有吴汉清、李蟾桂、池宝华、金恒娟数人,另从柳庆师范请了兼任教师数人。由于经费困难,无力增聘专任教师,幼师于1942年1月又重返桂林。

正在多方努力筹措经费修复校址之时,日寇已逼近长沙,桂林又受到威胁,再次进行大疏散,这时,恰值天津女师学院与北平师大合并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至陕西城固。张雪门应老友齐璧亭先生之邀到西北师院讲授《儿童保育》课程,并完成了为中华书局编著的《幼稚园行政》、《儿童保育》、《实习》三本书。

1944年张雪门将幼师迁到重庆,借用江北县一所王家祠堂,从事儿童福利制度的实验,适应抗战时期的需要,教育重点在加强幼儿民族意识和培养爱国热情,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习惯。组织师范生辅导委员会,拟定保育员训练规程及幼稚园办法。同年5月招收战时儿童保育院毕业女生,着手保育员训练,7月筹备儿童福利分会,兼任幼稚园理事,9月成立各地幼儿团作为试验机构。在重庆禹王宫、文昌宫、水口寺、天马山成立了四个幼儿团。当时条件十分简陋,小朋友需自带水杯、毛巾、小凳,有的小朋友家中无小凳可带,保育员就捐款代置。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来普及推行幼稚教育,更以实际行动为树立保育员们的事业心与责任心做出了榜样。

1945年8月10日傍晚,日本无条件投降。1946年元旦,张雪门从四川乘飞机回到北平,意在恢复北平幼师。

初回北平时,他借住熊希龄家三间房子,并在一条木板上写了“北平幼稚师范临时办事处”字样,挂在门外。又在一家报社出版了《幼教阵地》周刊。他几次向国民党北平市教育局请求解决幼师校址问题,终得不到回复。为恢复幼师,他日夜奔走,到处碰壁。此时,正值台湾民政处电遣邀他赴台办儿童保育院,因此愤而离平到刚刚收复的我国领土——台湾。

1946年7月中旬,张雪门带爱女玫玫乘飞机到上海再乘船赴台。船开出上海后,倚栏遥望,吴淞景物依旧,流水滔滔,他想到过去生活,抗战期间只身南下几经危险,幸而尚存,那是为着国家和民族;但这次被迫离开北平赴台。他当时赴台原非作久留之计,所以久别重逢的贤妻爱子仍留居北平,仅带次女玫玫随行,万没想到蒋介石又发动内战,海峡两岸,骨肉难以重逢,但他仍勤勤恳恳在台湾致力于幼儿教育事业。

(三)到台湾后的创业

张雪门赴台,当时是应台北长官公署民政处之邀,在台北开办儿童保育院,招收战后贫寒无依的儿童入学,1946年保育院正式成立。1948年5月得著名华侨胡文虎及其夫人捐助巨资,建起幼稚部和婴儿部。至此,儿童保育院已具有完整的从婴儿到小学的儿童教育机构。

日本帝国主义者统治台湾51年,对儿童进行的是奴化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日本所需要的顺民和廉价的劳动力。因此,台湾收复以后,作为中国一省,对儿童的教育首先是肃清日本的奴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尊心。张雪门认为,针对日本人的奴化教育,要教育孩子们善于用脑,要在明利害、辨是非、分析环境、把握现实和改造将来方面下工夫,使之成为国家下一代的主人翁。

1947年儿童保育院改名为台湾省育幼院,同年5月台湾省改制,增设台中育幼院,台湾省育幼院又改名台北育幼院。当时育幼院经费十分拮据,幼儿衣服被褥无力供给,不得不求助中于小学学生家长捐助旧衣被等为儿童御寒。育幼院为机关式的儿童福利机构,还负有辅助地方儿童福利事业的任务。他工作繁重,因操劳过度,摘除右眼眼球,左目仅有极微弱的视力,已不能担任繁重工作,于是离开了他艰苦创建、惨淡经营七年之久的育幼院。

张雪门离开育幼院后的生活是清贫、寂静的。但其精神是伟大的。他不时回到育幼院指导学生的学习,出席全区幼稚教师业务讨论会;担任台南师范幼师科顾问,任全省幼儿团教师暑期讲习班主任兼任教务和讲课,任空军妇联分会62所幼儿团顾问;做幼稚园教材教法和我国幼教沿革等专题讲演。在《中华日报》主办《幼教之友》专栏,任侨民教育函授学校教育科主编,出版了《幼教辅导月刊》。

1960年他突患脑病,半身不遂。一位耋耄之年的老人,眼睛失明,手脚失灵,耳朵失聪,以坚强不屈的顽强意志和病魔战斗到底。在借用放大镜,一天只能缓慢地写下几十个字的情况下,竟在歪斜的字迹中写下了《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幼教师资进修讲话》、《幼教无际论》、《实习三年》、《幼儿的发现与创作》、《儿童创作集》、《我的童年》、《从孩提到青年》、《闲情集》、《幼教论丛》等专著,他为我国幼儿教育留下了极为宝贵且丰富的遗产

1973年,张雪门脑病复发,抢救无效,于4月18日下午溘然长逝,享年83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