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80年代,外国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办幼儿教育机构,以后教会办的幼稚园逐渐增多。根据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所著《五大洲女塾通考》第十集记载:1902年(光绪28年)外国教会在中国设的幼教机构“有小孩察物学堂6所,学生194人(男女各半)”,小孩察物学堂即幼稚园。此后,在福州、宁波、上海、北平等地都有外国人办的幼稚园。民国初以后,更有发展。1913年,基督教全国会议议案中又规定,各地教堂都要附设幼稚园。教会幼稚园数目大增。根据1921~1922年中华基督教教育调查团的报告,基督教教会学校在“五四”运动前夕共7382所,其中幼稚园139所。南京第一女子师范1924年的调查,全国有幼稚园190所,其中教会办的156所,占全国总数的80%。可见,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幼稚园远远超过了中国人自办的数目。这些幼稚园还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人自办的幼稚园施加影响,造成幼稚教育的“洋化”。
帝国主义在华办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治华代理人和使中国基督化。学前教育自然也离不开这个总目标,尤其重视对幼儿心灵的熏陶,使其接受基督精神,为培养殖民地国民打下根基。这些幼稚园宗教色彩浓厚,使儿童从小忠于基督,成人以后便可以服服帖帖地受洋人摆布。牧师梅因就曾颇有把握地讲,如果给他机会训练儿童一直到7岁,便可以保证使儿童以后对教会一直保持忠诚。
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宗教式的。
日本式的幼稚园兴办于清末民初。清末的“癸卯学制”和民初的“壬子癸丑学制”,主要借鉴于日本。当时学前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受日本影响较深。这种日本式的幼稚园很像小学校,也可叫作小学式的幼稚园。教学内容有游戏、谈话、手工、唱歌、识字、算术、图画、排板、检查身体、习字、积木等。把这些都视为功课,像小学校一样,明明白白地把各科规定在逐日的功课表里,不许混杂。保姆就像小学里的教员,高高地坐在讲台上,孩子一排一排整齐地坐在下面,不许乱说乱动。可见,这种教育学龄前儿童的办法,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心理特征。但由于中国传统礼教的影响,如此呆板的教育形式,很容易被中国人民接受,蒙养院及蒙养园时期的教育主要仿效这种形式。
另一种是欧美国家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它本先于日本在华办的幼稚园,但兴盛时期在日本之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教育主要受欧美的影响,特别是受美国影响占首位。日本的学前教育影响逐渐减弱。这种学前教育,都由教会掌管,所以也被称为教会式的幼稚园。这些幼稚园一般都有美丽的教室,小巧的桌椅,精致的玩具。孩子在幼稚园的活动要较日本人办的幼稚园自由得多,课程排得也不那么死板。在安排自由活动以后,工作以前,孩子们要闭一会儿眼睛,嘴中还要唱一支祷告的诗曲。早晨相见,放学话别,都要唱出“上帝祝福”诗一样的调子。教会办的幼稚园,保姆都是教徒。他们教孩子的目的是培养新教徒。因此,这种幼稚园,虽然有好的设备,也很难受社会欢迎。由于设备过于奢靡,一般家境的孩子也无法进入。
宗教办的幼稚园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以上海崇德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为例,这是由美国传教士黎曼顾硕士开办的,建于1920年。根据《大上海教育》杂志第一卷第二期刊载,这所幼稚园作业的情况是这样的:
作业:上午9:00~11:30,下午1:30~3:00
上午:8:30~9:00入园
9:00~9:10朝会(清洁检查)
9:10~9:40作业活动(包括恩物、美术、工艺)
9:40~9:50批评已成工作
9:50~10:00解溲
10:00~10:30户外游戏
10:30~10:45静息(www.xing528.com)
10:45~11:10音乐(律动、节奏在内)
11:10~11:20故事(儿歌、故事表演在内)
11:20~11:30游戏
下午:1:15~1:30入园
1:30~1:45睡觉
1:45~2:10识字游戏
2:10~2:30户外游戏
2:30~2:40点心
2:40~2:50日记
2:50~3:00游戏
3:00~3:30散学
宗教式的幼稚园,实行洋化教育,用外国式的设备,玩外国玩具,唱外国歌曲,过外国节日,吃外国点心。如此培养,无疑是训练基督教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