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期,大力提倡政治民主和科学进步,反对为封建服务的旧传统、旧道德、旧礼教,并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思想解放运动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个空前深入的、广泛批判传统封建教育和宣传、介绍西方教育理论、教育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基本教育观点的热潮,从而使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这一时期,卢梭、斯宾塞、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爱伦凯、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被陆续引入,从而形成了平民教育、实业教育、科学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其核心是教育救国,尊重与发展儿童的天性及才能。当时,对我国学前教育产生广泛影响的教育理论是实用主义和儿童中心论。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教育领域出现了大的变革。1916年5月,教育部撤销了袁世凯颁布的《教育要旨》,同年10月教育部制定《高等小学校令实施细则》,废除读经科,恢复了民国初期的教育宗旨。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案,要求增设女子高等小学、女子中学。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以后各个大学都开始招收女生,一些进步中学也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逐渐改变了自古以来男女教育不平等的历史。
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使用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中也开始使用白话文。1920年,教育部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材,到1922年止,除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白话文的推行,使口语和书面语相一致,减轻了学习阅读和写作的负担。
推广国语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另一大亮点。1917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决议“请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至各省区,以为将来小学改国语之预备”。1918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国语的推广,方便了全国各地人士的来往和交流。
新文化运动前后,各种教育团体开始建立。这些团体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革为宗旨,是当时推行新教育运动的主要力量之一。众多教育社团的成立,对于推动当时的教育改革,提倡新教育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教育社团和一批教育家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改革。如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中小学加强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引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改革成果很多都反映在1922年的学制中。
(二)“壬戌学制”确立了幼稚园制度
1920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江苏召开,会上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案。第二年10月,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把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向各省区教育会和各高等教育机关征询意见。1922年9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通过对《草案》进行修订,11月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壬戌学制”或称“新学制”。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是根据“七项标准”制定的。
【资料卡】
“七项标准”(www.xing528.com)
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3.谋个性之发展;
4.注意国民经济力;
5.注意生活教育;
6.使教育易于普及;
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新学制与“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不同,它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教育新旧交叉的混乱状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改革成果,学制简明、科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划时代的意义。
新学制首次将幼稚园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新学制规定:在小学下设幼稚园,接收6岁以下的儿童。这改变了以前蒙养院和蒙养园在学制中没有独立地位的状况,确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