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胎教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及科学化

胎教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及科学化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他也十分推崇胎教之道。这个时期的胎教理论,基本上都是由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提出的。医师们继承了前人有关胎教实施内容的基本观点,以医学和生理学为指导,开展对妊娠生理特点和胎儿生理结构的研究,进而阐发胎教的意义、作用、内容和方式,这样就使胎教逐渐走向科学化。在“外象内感”学说的指导下,古人非常重视胎教。

胎教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及科学化

(一)带有政治色彩的胎教学说

汉代是儒家思想登上统治地位的时代,儒家高度重视教育,所以汉代的很多思想家都对胎教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得古代胎教学说雏形初步形成。

汉代学者对胎教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西汉贾谊排除多子多孙观念的影响,独具慧眼地注意到人口质量的问题,在他的著作《新书》中专设“胎教”一篇,论述胎教的必要性。贾谊认为,对人的教育要从头抓起,“故君子慎始”,即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来自“孝悌”门风的家庭,不管是胎养、胎教,都将是事半功倍,否则,夫妻失和,就很难做到好的胎养、胎教了。所以男子娶妻要选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同时主张胎教要以礼教为主要内容,提出“正礼胎教”的观点:“正之礼者,王太子无羞臣,领臣之子也,故谓领臣之子也。身朝王者,妻朝后,之子朝王太子,是谓臣之子也,此正礼胎教也。”因此,要求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规范,因此凡孕妇“所求声音者非礼乐”“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均不能迁就。

刘向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胎教的目的是“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因此“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正如中国民俗中有让孕妇看漂亮年画(往往印有大胖娃娃)的习俗,以期达到优生目的。

东汉王充在胎教问题上也有独到见解。他以“气”来解释人乃至万物的形成,而且人的健康与否、寿命长短也是“气”所导致的,正如他在《论衡·气寿篇》中云:“夫察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若母亲在受“气”时不谨慎,“必妄虑邪”,所生之子就会“狂悖不善,形体丑恶”。所以,他也十分推崇胎教之道。

这个时期的胎教理论,基本上都是由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提出的。这些人都是礼教治国的追随者,提倡胎教也都是从儒家思想出发,由重视教育到强调早期教育,以至推崇胎教,内容侧重于政治和伦理道德方面。

(二)趋于科学化的胎教理论(www.xing528.com)

唐代以后,研究胎教的人则由政界和学术界圈子转移到医师那里,与胎教有关的儿科妇科也日渐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医师们继承了前人有关胎教实施内容的基本观点,以医学和生理学为指导,开展对妊娠生理特点和胎儿生理结构的研究,进而阐发胎教的意义、作用、内容和方式,这样就使胎教逐渐走向科学化。人们一方面在“正本”的同时,又把更多的眼光转向外界因素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上。早期的“慎所感”的观点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胎教理论——“外象内感”说。

这种观点认为,外界刺激作用于母体,经母体使胎儿有所感受,因而引起了胎儿相应的变化。明代邱浚指出:“夫古人有胎教,方其妊子时,必慎所感,所感于物,则其子形音肖之,故有胎教之礼。”(《大学衍义补·家乡之礼》)这样说的根据是“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矣;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慎密”(朱震亨《格致余论·慈幼论》)。

这种“外象内感”理论在古代胎教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核心内容,确实蕴含着一定的科学依据:怀孕初期的三个月内,是胎儿形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外界环境的变化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会产生深刻影响。在“外象内感”学说的指导下,古人非常重视胎教。比如,“文王设胎教之法,使孕妇常观良金美玉……又听讲诵经史传集,而使秀气入胎,欲其生而知之”。

因此,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母亲怀孕时要“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观礼乐、钟鼓、军旅陈设……弹琴瑟,调心身,和情性……”如果能这样的话,则“生子皆贤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慧、无疾”。

《叶氏竹林女科》中强调,孕妇精神务必宁静,“宁静即是胎教……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恼怒则气塞不顺……欲生子好者,必须先养其气,气得其养,则生子性情和顺,有孝友之心,无乖戾之习”。

与前人以禁忌为主的胎教相比,唐以后的胎教理论更注重积极的保养,调和心神,接触外界各类有益于母子身心健康的良好事物,较前人的理论深刻得多,涉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可以说,经过一代代中医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使初始形态的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胎教学说,渐渐地发展成趋于科学化的胎教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