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成长之路:高中语文生态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反思

教师成长之路:高中语文生态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反思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而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的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学生2:我认为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图30《谈中国诗》思维导图钱钟书既深谙中国古典文化,又通晓西方文化,是能在学术与创作中同时凸显古典精神与“全球意识的学者”。

教师成长之路:高中语文生态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反思

《谈中国诗》是现代著名学者、国学泰斗钱钟书面向美国学者作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特点的一篇学术性的演讲词,也是一篇学者论文,其核心是通过与外国诗的比较探讨中国诗歌的特点。本文作者用风趣的语言从体裁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等五个方面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比较,既清楚地说明了中国诗形式上的特点,又形象地得出了“中国诗只是诗”的本质性结论。面对这样一篇优秀学术性论文,我采用生态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都得重新调整。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品味。学生要反复吟诵,从局部文句开始挖掘,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学生要要用心揣摩体会。通过文句分析,串通文义,学习文法,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从而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的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一、课堂互动探究

师:中国诗主要特征,一是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我对此的理解是,中国诗发展快,但基础不够扎实,这种早熟现象,有违诗歌的发展规律。

学生1:是的,我认为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学生2:我认为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还有就是“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学生3:通过研读课文后,我觉得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却机趣盎然。看似随意,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学生动手

1.学生动手画

见图30。

2.学生动手写

我心中的钱老

高二(6)班 李远强

前面我学习过周劫人的《寂静钱钟书》,今天又听了罗老师教《谈中国诗》。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我对钱钟书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真不愧为当今最了不起的大师。

图30 《谈中国诗》思维导图

钱钟书既深谙中国古典文化,又通晓西方文化,是能在学术与创作中同时凸显古典精神与“全球意识的学者”。他既是中国人文传统所凝聚之人,又是中西方文化的赫尔墨斯。

我在一些资料中查找到,钱钟书是博闻强记、埋头读书神话,他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被誉为“文化昆仑”。人们怀念他的《围城》,以及近乎天书的《管锥篇》,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读书。(www.xing528.com)

他的这份执着的情怀,确实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特别是我们当代中学生更应该牢记这一切,努力读书,力争让自己的事业发光发热。

三、课后反思

《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作为有浓厚学术背景的钱钟书先生的文章,这篇随笔的内涵与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挖掘都大有可为。

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非常重视阅读。我认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其中,钱先生在文中提到的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点,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找出来进行认真分析才行,否则就无法教学此文。

(一)教学的亮点

1.体现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符合生态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2.体现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本课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与共同学习,教师起引领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直接促使学生真正投入主动学习。《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要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3.在指导阅读与鉴赏过程中,提倡个性化阅读

在“阅读和鉴赏”的要求中,我更直接地提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注意个性化阅读”。总的来讲,在课堂表现上,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作者的观点能结合原文去思辨,或赞同、或补充、或存疑,并结合所学诗歌作出评价。

4.课堂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从教学设计上看,本课教学重逻辑性,重启发性,循序渐进。本课难度较大,有些语言过于深奥,学生很难理解透彻。如果大家讨论的问题有启发性,有逻辑性,而且又循序渐进,这无疑对学生深入学习,形成独立阅读能力有极大的好处。

(二)教学的不足之处

1.本课的教学难点挖掘得不够充分,比如对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征缺乏深入的剖析,学生的理解也比较肤浅。此处应该在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设置一些问题,深入理解中国诗歌“富于暗示”的表现方式。

2.学生在哲学方面的积淀少之甚少,如黑格尔、爱伦·坡、魏尔兰、济慈等等,在学生的阅读视野里成为陌生的符号。而阅读由于缺少这些背景性知识的储备,是很难上升到更高的境界。教师要延展、扩充课本底部的注释,尽可能地给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以便使得他们在阅读的舞台上收放自如,感受学习带给自己的幸福感。

3.在外国诗歌的积累上,学生是有很大的缺陷的。如果提供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外国诗歌,引领学生进行鉴赏“预热”,再进入钱先生的比较平台细致入微地品读、思考,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