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与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与研究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不能完全区别开这两个相似的意象,那我们就应该多读读像《说“木叶”》这类文章。学生4:“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与研究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章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为此,我用了1个课时完成这篇文章,教学效果较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一、阅读与理解课题

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先阅读一遍课文,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学生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在研习课文之前,我先给大家补充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来自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我认为这对于我们现在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即“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首诗的意思是:1.读书必须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应该仔细思量、考虑。

这篇文章题目是“说木叶”,“木叶”是什么?就是树叶。我们生活中是不这样说的,那“木叶”和“树叶”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两个意象一个是生活中的,一个是文学中的。大家不能完全区别开这两个相似的意象,那我们就应该多读读像《说“木叶”》这类文章。

我认为这篇文章按文艺评论的对象属于文学评论;按表现形式属于论文式。文艺评论我没见过,但是议论文我很熟悉,既然这篇文章属于议论文,结构模式应该符合议论文的一般规律。我们来回顾一下,议论文的典型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堂互动探究

学生1:我在研讨课文时,总结得出“树”与“叶”都有繁密、湿润的意味,合起来并不比单用意蕴丰富。“木”与“叶”则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暗示落叶的微黄、干燥,传递出疏朗的清秋气息。

学生2:是的,就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学生3:“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

学生4:“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里的“扫高木”显然是叶落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三、课堂学生动手

1.学生动手画

图29 《说“木叶”》思维导图

2.学生动手写

治学皆留心

高二(6)班 罗兰

《说“木叶”》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进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www.xing528.com)

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了文学鉴赏力,还学会了“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了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中国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使人读后满口余香。

诗歌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藏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所以,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细心品读,体会诗歌中不同的字所表达的意境,才能正确解读诗歌的内涵。

四、课后反思

《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所以,我采用常态课的形式教学1课时,其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收获较大。课的最大亮点体现如下几点:

1.课堂体现生态课堂的教学特点

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的安排,问题设置、自主探究都非常符合生态课堂评价标准。

2.重视品读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课文,体会作者所引用的诗文的准确和微妙之处,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在教学过程中,我淡化教材,引入课外作品,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3.注重自主性学习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文章中的“树叶、绿叶、落叶、木叶”等资源,让学生开展讨论,根据文章内容有效解析诗歌语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诗歌中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这样,就将一篇现代自读课文和古代诗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助于学生将本文所学与传统的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4.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与层次,然后设计教学方案,在方案中设置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所以,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将设计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让学生讨论并解读相应的问题。

5.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首页设计“树叶”闪动画面,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想到枯黄叶子表达什么情意。中间部分,我用了《登高》这首诗的配乐朗读,因为朗读能够渲染气氛,能够以情动人。从《登高》的朗读中,学生能感受到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杜甫仰望茫茫无边、萧萧而下的木叶产生的无穷无尽的愁思,油然产生对杜甫这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人生遭际的同情,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松、云等图像,营造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意。

此外,通过这一课教学,我还得到了一点启示,那就是所谓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之上的,所以引导学生课外多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