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要想组织学生共同欣赏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我得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先得让学生阅读。
一、阅读理解
先是由我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第二次细读,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第三次听录音朗读,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篇辞职信。此事发生在公元263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乃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故而暂存观望之心。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二、课堂互动探究
杨燕:我读后,感觉此文的情感基调非常真挚而又悲切。其中第一段有一种凄苦悲凉之感;第二段表达作者对皇帝的感激之情;第三段抒发了真挚而又诚恳的情感;第四段重点体现对皇帝的忠诚,感情恳切和期待。
杨洋:杨燕分析得非常好。在第一段中,作者表面是在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引起皇帝的同情之心;第二段作者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李密这一委婉的陈述,深得人们的同情,确实难得。
王磊:通过课文中的“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来看,李密在向皇帝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因为晋武帝主张“以孝治天下”,作者便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李密在“表”中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杨涛:在我看来,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欣赏这篇课文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意义。所以我在教学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学生的亲情意识被唤起,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微信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不当言行,愧疚之情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学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次。
三、课堂学生动手
1.学生动手画
图28 《陈情表》思维导图
2.学生动手写
要懂得真情
高二(6)班 刘莉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特别是像我这样的独生子,每天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李密这样的伟大人格前,我感到内疚。(www.xing528.com)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过去,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做官,可李密却选择孝敬祖母,而放弃做官。对于我来讲,实在为他感到有些遗憾。
可他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尽孝,实为忠孝两难。他说,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份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不过,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回报,忠君之情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散发着恒久而温情的人性光辉。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被其孝心打动,不仅同意其暂不赴诏,还赏赐其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四、课后反思
说实话,我教学这篇课文很成功,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完全体现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及评价标准,学生收获很大。我的成功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在阅读
面对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还在一个“读”字。所谓读,就是要读出味道来,读懂读透,要正确识别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层次。在阅读中领会词意、句意、情感,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我觉得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义,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这是我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文是一篇情满笔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作者无论是诉自己的孤苦之情、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还是述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都十分感人。这个特性,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行教学的课文。在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议,议后再读,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真正深入了李密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当时他进退两难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情。
除此之外,整个课堂还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了学生边读边悟的机会。在文言文学习中,诵读可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诵读指导,引导学生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读出了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起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找准切入点
只有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才能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这篇文章虽然属于古文,但具有现实意义,只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就能非常轻松地与学生达成共识。
在课堂教学之前,我的预设围绕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借此理清课文思路。在课堂上,我经过反复推敲,又把问题解决了。本文作为臣子写给晋武帝的表文,牵涉到三个主要人物:祖母,晋武帝和自己。围绕三人的关系,李密要陈述哪几种情?
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一组系列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我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整节课不是我唱独角戏,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作为语文教师,我越来越觉得上好一节课是多么不容易。不仅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高度重视备课,特别要了解学情,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研读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点,大胆地让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便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