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逍遥游》让人生更智慧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逍遥游》让人生更智慧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逍遥游》大量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我反复研习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备了《逍遥游》的详案。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逍遥游》让人生更智慧

落实生态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追寻课堂的多样性、灵活性、循环性与创造性。要想达到这样的特点,只有在课堂上反复实践研究,才能找到其规律。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一、阅读与理解

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阅读《逍遥游》,扫清文字障碍,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然后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反复诵读,分析课文的结构与层次,培养学生对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读“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二、课堂互动探究

汪洋:作者在第一段中写了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事物,但是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是不相同的,例如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罗兰:我们在研读第一段进行归纳总结,认为本段阐明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马燕:作者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来证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我觉得课文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是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韩燕: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所以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www.xing528.com)

以上是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发言的部分内容,同时也是课堂最精彩的片段。这种完全由学生自己研究讨论,教师引导的课堂反而显得非常有活力,学生恰恰喜欢这样的课堂。

三、课堂学生动手画

见图27。

四、课后反思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如果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图27 《逍遥游》思维导图

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阅读,扫清课文的文字障碍,然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我反复研习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备了《逍遥游》的详案。教案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实际。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收获很大。本课优点在于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直接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要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庄子,探寻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这才是教学要达到的目的。这样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同样存一些问题,如课堂上应该多留一些课堂交流时间,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更深入地讨论,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首先引导,然后全班共同探讨解决。例如在理解那种“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上,我从“三笑”入手,破解《逍遥游》,而第三笑是全文的关键。宋荣子笑“知、行、德、而(能)”者,宋荣子达到的境界是“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怎么理解这一句?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思考,不难找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句话。经过讨论和引导,学生都能够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这时,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例子,便可以开拓他们的思路,积极思考道家的“逍遥”境界。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是和谐的课堂所需要的。这种教学方式,我感觉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