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教师成长: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师成长: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被贬为交趾令。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因为《滕王阁序》是奇文妙文,又是一篇难文硬文。前两次我上《滕王阁序》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高中语文教师成长: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王勃是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被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据《唐摭言·卷五》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一、阅读探究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要想组织学生解读好这篇文章,我用了2个课时才完成,教学效果非常好。

背诵全文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个特征:对偶与用典。在教学之前,我要求学生预习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二是求读准,骈文的七字句和诗句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而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三是读通脉络,本文篇幅较长,把握文章脉络对于理解文意、背诵课文不无益处。理脉络时可以由句到层,由层到段,聚零为整。

二、课堂互动探究

李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本文在开头运用大量的溢美之词,这纯粹是一个幌子。原因很简单,在那样的场合,王勃是不可能提起笔来就大发牢骚的,既有失身份,也惹众宾不悦。“人情练达即文章”,王勃的前半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应景,说白一点,就是让大家高兴。阎某人重修滕王阁,至少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洪州物阜民丰、太平乐业的政治,而集会群英,自然是一种标榜。王勃清楚地了解这种心理,就在文章中大唱溢美之词,例如“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展现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景象映入我们的眼帘;还有“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蛟起凤”,面对人才辈出、贤士如云的洪州,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再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体现百姓乐业、天清气净的风俗画卷。

王磊:但王勃同样有悲伤的一面。他在自己的锦绣文章的关键之处用“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一语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中来;又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表达了宇宙没有穷尽;“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表达人生难免失意之情。一种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无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痛苦心情。他一方面只能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不得志而叹息,另一方面,又只能以孟尝、阮籍自况,或者把自己比作涸泽之鱼以强作乐观开朗,或者以“酌贪泉”而仍然能够保持纯正本色来自勉。这是多么无奈和痛苦啊!

杨洋:可能还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作序,可谓曲尽衷肠。

马燕:我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解读是,这一句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课堂上学生们在相互研讨讨论,各组都在发表自己研讨后的感想和理解,这样的课堂真是精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被激发,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课堂。

三、课堂学生动手画

图26 《滕王阁序》思维导图(www.xing528.com)

这一环节,重点是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分组研讨后共同完成课文思维导图,然后到台上展示并陈述其理由,这是课堂教学的亮点之一。

四、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我用了2课时完成,教学效果很好。目前回想起来,教学的最大亮点在于几点:

(一)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与时间安排都非常符合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特别是问题的设置、课堂上的提问,学生的参与率都符合生态课堂的教学原则。

(二)课前准备充分。针对这篇课文,在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自己阅读一遍,标注不懂的字词;二是让学生再次细读一遍,理解文章结构与层次,把握文章脉络,同时还可以提出疑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因为《滕王阁序》是奇文妙文,又是一篇难文硬文。最怕辛辛苦苦教下来,学生的感觉不是很好。前两次我上《滕王阁序》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这次重新碰到它,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课文,居然发现一条亦真亦假、亦明亦暗的感情线索。相对典故这些“技”的东西,更容易把握。那么能否以情感为“纲”,纲举目张,带动全文教学,让学生体会王勃的痛苦不安之情,成了我要探索的。

(三)采用自主学习。本课我重点采取自主学习方式。课堂上我让学生分组阅读一遍,然后又听录音朗读一遍,最后进行讨论,重点讨论文章的疑难点。讨论结束之后,我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思维导图,各组委派一名代表上台进行展示自己作品,并阐述其理由。

由于本文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在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课文思维导图,上课时让四个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学生还是非常感兴趣。当思维导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了。一问文章结构是不是这样的,二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三问这样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哪种情感是最真最根本的。经过讨论,学生概括出这么几点:盛地、盛宴、盛景、盛人。这样一来,王勃的“兴”就有了落脚点。

(四)课堂教学条理清楚。因为我提前做了准备工作,并抛出了几个很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前做好,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所以整个环节显得很有程序,逻辑性强,结构分明。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浅显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可观。可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地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地盼望“奉宣室以何年”;可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中慷慨地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可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我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对得起王勃。

这两节课,自己觉得上得较为轻松,也较为沉重。轻松的是纲举目张,一气呵成;沉重的是为王勃的失意与伤感,挣扎和自慰,为一颗不甘的灵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