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二课,写于19世纪末。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的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代名词。学习本课,要体会作品中的讽刺意味,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学生应掌握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学会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探讨别里科夫的精神缺失和人格异化,体会漫画式的讽刺手法。
为了增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特地从网上下载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又让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旁批。我还让学生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一、课堂互动探究
王磊:我们在研读课文的时候,我眼里的别里科夫是沙皇制度忠实的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害怕变革现有的一切,而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助纣为虐的作用。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是一个被沙皇专制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
杨洋:王磊分析得好。作者还通过一些特殊行为、思想、服饰等来塑造人物形象。一是服装套子式,例如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二是思想套子式,例如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三是行为套子式,如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四是语言套子式,如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五是环境套子式,如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等。
罗兰燕:杨洋解读得非常有道理。但我认为,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因为他把一切不合“规矩”的言行报告校长。此外,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同事骑车郊游,他认为大逆不道;怕教室吵闹出乱子,他就建议开除彼得洛夫和叶果落。他就像是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胆小、多疑、封闭、守旧,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当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就缩进自己的壳里。
韩燕:还有最让人感到奇怪的呢!全城的人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通过研究,我们终于明白了。课文第4段用了8个“不敢”,还有“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没有勇气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王朝,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即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二、课堂学生动手写
套中人的悲哀
高二(6)班 马强
学习了《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之后,我对契诃夫塑造了这样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惧怕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的别里科夫,感到吃惊,在对别里科夫的行为与做法表示愤慨,同时也对他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
一个人在生活当中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寻求新生事物,探求创新与发展途径,说白了就是要有创新精神,不能顽固和保守。
别里科夫的可悲之处则在于,他千方百计地用一层套子式的方式把自己隐藏起来,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些隐藏,反而将他更赤裸地暴露在众人面前。当他已经被异化成套子的时候,这套子却又将他牢牢地锁定在人类的耻辱柱上,使他成为一个被嘲笑、被批判的对象——保守、反动、因循守旧、诚惶诚恐的典型——装在套子里的人。
这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www.xing528.com)
有时候我为他感到悲哀,更多的还是对他表示同情。
我想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这种套子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事件是有的。
人虽然有时候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要有理性,要敢于怀疑,敢于反思,跳出藩篱,破除封建迷信和权威,摆脱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用开放式的眼光去看世界,认识世界,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要像别里科夫那样,整天战战兢兢,作茧自缚,自欺欺人地过日子。
三、课后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是否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是衡量课堂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为此,我精心设计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希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面,努力增加课堂的温度和高度,力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主轴”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发挥自学、对学、群学功能。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展示预习成果,让学生自行纠错,老师或点拨,或启发,或引领,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上看,预设的任务没有完成,课堂生成的东西偏少。一堂课下来,总有意犹未尽、无从着力之感。经过反复思考,我的反思如下:
(一)学情分析不足,备课过程中着重研究教材和教法,忽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课标》是教学工作的唯一指南。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语文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落实“三维”目标,积极实施新课程理念,使教学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我决定采用“导学案”的形式,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组织教学,通过研究教材,个性处理,厚积约取,大胆剪裁,来精心设计学案。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佳,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究其原因,一是课前预习不够充分,简单的题目大家都会,综合性题目基本没有研究的兴趣;二是单打独斗现象普遍,不能进行合作学习;三是课前情绪疏导工作不够充分,面对十几个听课老师,部分学生有怯场现象,影响到整体课堂氛围。
(二)预设太过详尽,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受到挤压,致使学生缺乏有效的生成
虽然学案仅设计四个问题,但是两个表格的信息量还是比较大,加上学生预习不够充分,时有“冷场”现象,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花了较多时间。“套子”的引申义是本课的亮点,也是授课的重点。为了把语文学习生活化、情境化,我着重讲解“无形”的套子。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有“套子”的痕迹,写记叙文开头总是那几句话:“往事浩如烟海,多如繁星,但是很多已经烟消云散了,只有一件事我难以忘怀……”;写美女必定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写才子一定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社会上同样存在形形色色的套子思想、套子理论。再如人们思想上存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男轻女”的套子等。
(三)重心失衡,教学效果打了折扣,教学意图和教学设计体现不够充分
《装在套子里的人》属小说,因此“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讽刺意义”成了我设计的教学重点之一,但是课堂上仅完成“别里科夫个人信息”和“别里科夫病历记录”两份表格,学生只知道别里科夫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把所有的东西都装在套子里”,至于别里科夫形象的基本特点及形象的意义、别里科夫这一形象产生的直接原因还未具体落实,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有待完善”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公开课应该上成常态课,不能上成表演课,课前预先准备、演练,像演戏一般念台词是一种学术腐败,但也不能因为“有待完善”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好课多“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在课改的实践中昂首阔步,实现经验型教师向研究性教师转变,再从研究性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完成专业成长的华丽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