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认真落实生态课堂的基本原理,除了了解其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特征以外,还得了解它的多样性、生长性和循环性等特征。只有采用生态课堂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落实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精神与实质。
《短文三篇》所选的三篇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富尔格姆的《信条》,这三篇文章表达的都是作者对生命、生活等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内容学生并不难理解,而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此时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对此类文章也是有兴趣的,但他们阅读的思维习惯还不适应这种内在逻辑性很强的作品。我的教学方式主要抓住西方随笔的内在逻辑性这一方面,并试着运用这种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短文三篇》,了解西方随笔的文体特点和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分析西方随笔的说理思路,理解其内在逻辑性,我在上课之前就让学生阅读这三篇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一、学生课堂说课文
王强:现在让我来说说这三篇课文,其中《热爱生命》主要讨论的是“生之本质在于死。”“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在《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里,是“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作者将“人”比作“苇草”,形象地指出人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接着作者转折一笔,在“苇草”这个喻体前加了“能思想”的修饰语,强调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还高贵,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从而指出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而在《信条》里,是“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滩中。”“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二、课堂探究互动
第一组的王磊:我们对文章进行研究总结,认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泪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入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生命的自我超越。
杨洋:我认为《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主要从三个方面归纳人生。一是从生理的层面来讲,人只不过像一根苇草一样,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使人致命;二是指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为能思想,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因为能思想,比能置他于死地的东西高贵得多,比囊括了人并吞没了人的宇宙高贵得多;因为能思想,人囊括了宇宙;三是指强调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人不能求之于空间,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总之,人的尊严在于思想,因此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www.xing528.com)
韩燕:我们在研究读《信条》这则短文时总结,“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是个容量很大的题目,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举重若轻地以开列“信条”的方式来“大题小做”。这些“信条”不仅适用于幼儿园,也适用于家庭、社会;不仅适用于孩提时代,也适用于成年时期;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在幼儿园里就学过的最基本的规则。作者诚恳地呼吁人们都来积极主动地实践这些充满人性光芒的忠告。
三、课堂教学反思
我对三篇短文的教学,用了3个学时,在每上一篇短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初步掌握文章的内容及作者在文章里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第一篇是要求人们要珍惜生命和热爱生命,要敢于面对生命,积极进取,直面人生。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追求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做创造自己生活的主人,并且强调“生命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在研讨之后,有许多学生还写出自己的感想,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赢得所有学生的称赞。这节课学生收获很大,我自己感到非常欣慰。
在上第二篇课文时,我同样让学生先阅读,深情地领悟《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内涵。
在教学第三则短文《信条》的时候,我先是让学生阅读,然后自己提出问题,我们一起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课堂教学非常好,学生收获很大。
这三节课最大的亮点: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清晰,目标明确,逻辑性强;二是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参与率比较高;三是学生画导图环节和台上展示比较成功,学生相互争论把课堂推向高潮;四是完全符合生态课的教学理念及原则。
总之,这三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主要在于课前准备充分,常言道:“凡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上升一个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