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教师成长之路与反思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教师成长之路与反思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执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我首先将其看成一篇随笔散文,同时也看成一篇议论文。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教师成长之路与反思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重点是为了解孩子爱的能力发展阶段及特征,理解父爱母爱的特点与本质区别,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父爱、母爱以及理想人格的分析;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经过我精心准备组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了解作者的经历

弗罗姆是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他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最重要的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选自他1956年所著《爱的艺术》一书,是其中第二章《爱的理论》的第二节。弗罗姆认识到父爱和母爱的不同,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父爱的性质,典型地体现了他的学术渊源——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既从心理角度分析,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

由于本文理论性比较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一下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有相当的难度。所以,我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让学生自己阅读,初步梳理本文结构,并抓住关键句子,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然后再次进行品读,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观点,探究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二、课堂探究互动

王磊:我们在研讨过程中,重点对父爱与母爱的区别及特点进行了探究。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是大地和海洋,母爱是无条件的。但是有两个方面:积极方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方面是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爱。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这就父爱与母爱的区别。

李洋:我对“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句中“祝福”和“和平”的理解是这样的。“祝福”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真切关心与爱护,包含有无私的、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意味。而“和平”一词用得尤为巧妙,韵味颇丰。它不仅指出了母亲温柔、平和的特点,而且有一种博大、宽厚的感觉

汪萍:文章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前一句,“被人爱”是原因,“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后一句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韩燕:作者最终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同学们在课堂上,根据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大家争论发言,表现积极,真算得上是一场辩论赛。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了解本文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就如同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同学们现在是高中生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爱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我们应该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加光亮。

三、课堂学生动手

1.学生动手画

图2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思维导图

2.学生动手写

父母的爱

高一(6)班 王敏

在没有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总是认为父爱与母爱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对孩子无私的,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得到的爱。现在看来我的观点是错误的,还得重新正视这两种爱。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爱是无条件的,但是有两个方面,积极方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方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爱。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这就是父爱与母爱的区别。

但是,我觉得父爱与母爱是没有区别的。

在我小的时候就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也听过“小时候坐在爸爸肩头”,我觉得把这两首歌送给普天下的爸爸妈妈是最合适不过了。

父爱如山,爸爸对我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但对我其他方面的要求不高,只要学好课外的知识和老师讲的就行了。我非常了解爸爸的个性,他的伟大让我感动。小的时候,外面太阳把地给烤得火烫烫的,但是他还给我去买纸尿裤。见到爸爸时他已成了一个“黑人”。(www.xing528.com)

妈妈是一个家务高手,每到考试时,妈妈便会给我和姐姐炒鸡蛋,并嘱咐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仔细检查,不要马虎。妈妈反复叮咛上课不要做小动作。

妈妈工作十分辛苦,和客人讲得嘴巴上火,爸爸也很忙,记得有一次他工作到凌晨一点多,把他累极了。

爸爸妈妈对我恩重如山,我只想用上大学来回报他们对我的关爱,对我的付出,我爱他们!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呼唤,我希望他们听见。

四,课堂教学反思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中第二课。这个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因此,执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我首先将其看成一篇随笔散文,同时也看成一篇议论文。因为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剖析。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我用生态课堂目标和教学设想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思考。

(一)指导学生阅读文本

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一是要求学生学会从文段中读出有用信息,进而疏通文章思路。二是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分析。三是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二)烘托课堂气氛

在上课时,首先我向学生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然后我将搜集到的许多组父母爱孩子的照片通过PPT进行展示,随后紧紧围绕“父母之爱”话题让学生讨论,谈谈自己父母对他们的爱的基本情况。他们对自己的父母的爱有何评价?

话题抛出之后,学生们的话被打开了,许多学生纷纷说出自己与父母交流沟通时的情境,有个别女学生还哭起来了。看到这一切,我又紧接着提问学生们,在你们眼里,认为父母的爱有区别吗?如果有,母爱与父爱的性质,优点与缺点各是什么?

(三)继续探问

请同学们来看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艾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散文。他在文章中提出父爱与母爱有本质的区别,请你们从书中找出区别在哪里?“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如何理解这两种爱?人如何过完自我成熟的一生?

这几个问题一提出,课堂显得非常热闹,学生们纷纷展开讨论。有的说父爱伟大,有的说母爱更伟大,有的说父母的爱是没有区别的。更有同学对父母的爱,在特点上进行了划分,找出课文中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思考如何发现爱、感受爱、实践爱,让爱充满人生。

(四)落实合作探究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理解了,课堂教育才算是成功了。在课前预习课时,我发现学生基础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同。分层教学很重要。所以在备课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合作探究问题我便让学生分层完成。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下都动了起来。课上分组展示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思想火花的舞台。而我只作为一个教学的引导者,有目的、有预设性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投入学习。

(五)课堂教学的效果突出

第一,梳理思路清晰。对文本把握整体不错,先解决母爱及其本质,然后是父爱及其本质,最后是成熟的爱。做到了感性上升到理性。

第二,照片聚焦感动。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收集了学生与父母的合影,引导学生讲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更好地理解父爱、母爱的区别以及在子女成长中的不同作用。

第三,小实践大收获。学习应是一种最大的实践,知识不光从书本得来,也该从实践体验中得来。在本课中,我更多的投入不是课本知识点的强化,而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感恩,懂得爱,会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我受益很大,也受到了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