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针对的事情距今已久,所以,教学时必须介绍有关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文本有一定难度,唯有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所以,面对这篇杂文,我虽然教过三次,总结前面两次失败的教训,此次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
一、学生课堂说课文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鲁迅以笔代矛,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拿来主义》一文以小见大,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阐明一个抽象深刻的道理,还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我教学的重点是阅读。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较准确理解作者在文章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课堂上,学生自读,初步弄清楚文章重点的字和词,同时结合注释加以理解;二是细读,重点理解文章里面的句子和词语,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三是品读,针对文章里面作者提出的观点进行研究,寻找所提出的观点和最终目的。
二、课堂探究互动
杨洋:鲁迅先生最痛恨的是什么?我从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列举国民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事实就知道这一切。例如:一是“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二是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碜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三是“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王磊:只“送”有哪些危害呢?我们再来研究几句话:“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毕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这里的“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韩燕:我们共同来研究这“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再来欣赏这句话: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就是要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这就是课堂的第二部分,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这环节属于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学生先是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
三、课堂学生动手
1.学生动手画
图19 《拿来主义》思维导图
2.学生动手写(www.xing528.com)
为什么要采取拿来
高一(6)班 潘丽
学习鲁迅的文章算起来不少,但是,我总觉得鲁迅的文章难读。语言太生僻,语句难理解。经过罗老师的讲解,我总算是弄懂了一些。究其原因在于,鲁迅先生所处的环境非常特殊,所以,他的文章写得比较隐晦。还有就是我们现代中学生不太了解那段历史。
但是,我还是比较敬佩鲁迅先生,他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亲眼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一切丑恶行为,利用自己的笔当枪使,揭露国民党政府的种种丑恶面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先生首创的。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有过多久,新文化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不行的,离开自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邯郸学步。针对20世纪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的主张。
文章中非常风趣地批判了国民政府只讲奉献,积极采取“送去主义”的态度,最终会导致国家贫穷落后,且让子孙磕头讨要,这是鲁迅先生反对的。
四、课后反思
鲁迅先生的文章,实际上学生并不陌生,对他的文章风格及特点都有所了解。我们总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很难理解,需要用生态课的教学理念,耐心品味才能解读,才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所以,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作品一贯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每次讲授鲁迅的文章前,都要求学生预习,但每次检查预习情况时都发现预习结果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鲁迅的作品他们读不懂,根本不知道文章讲了些什么,要表现什么。这次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又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为什么我们如此推崇的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学生会敬而远之,甚至成为我们语文学习的负担呢?我想,原因有三。一是鲁迅的文章写得比较隐晦;二是时代背景不同;三是同学们不了解那段历史。因此,我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方法要灵活多样,才能将这篇文章传授给学生,否则就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宗旨。
在教学之前,我就让学生先自学,认真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写作特点,同时理清文章里的生僻字、词,不懂的查找字典,然后要求学生从相关资料和网上查找鲁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说课文内容、说课文背景、说作者。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随后我采用学生自主的原则,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分别画思维导图,结束后各组委派代表到台上展示,并阐述其理由。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显得非常活跃,第一、二组的同学还未展示结束就下课了。
第二节课我又让学生继续上一节课的内容,让第三四组的同学进行展示,结束之后,我立即抛出早已设置好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采取“拿来的具体态度及方法是什么?对待中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给课堂增添了活跃气氛,学生参与积极性逐步增加,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收获很大。
下课后,我看到同学们个个脸上荡漾着微笑,顿时我感到非常欣慰,觉得让学生自主、自觉地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内容,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遵循的“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