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窦娥冤》是元代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写一个弱小无依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狱有巨大典型意义,通过窦娥的血泪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窦娥的形象,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戏剧人物,她既屹立于舞台又深入于人心,承载着深厚的社会内涵。面对这样的课文,我的教学非常慎重,现将我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指导学生研读课文
研读一部作品时,我们要学会带着问题去深入,重视在阅读中质疑,这样就能不断地在“读通——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与审美熏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己动手、动脑,和伙伴讨论,研究窦娥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分析窦娥人物形象塑造的社会内涵;(2)指导学生用比较的眼光来看待人物形象塑造,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视野,激发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3)初步了解元杂剧常识。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和探究课文内容的积极性,我还从网上下载《窦娥冤》戏剧视频让学生观看,结束之后,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学生面对现有的丰富资源,冷静地选择,有效地整合,理性地分析,个性地创造,同时积极地合作,深入地探讨。
二、课堂互动探究
左银滢:通过【端正好】中“没来由”“不提防”可以看出,窦娥是冤枉的,“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所以,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埋怨。她开始是信赖天地,随后是怀疑天地,紧接是控诉天地,最后是悲愤。
杨洋:窦娥和婆婆在生活上相依为命,年仅二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地守自己的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而不得,真冤啊!冤之极,怨天地。明为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了冤屈。
王燕:还有,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最终屈招是怕婆婆受刑。在临刑时不走前街走后街,只是怕婆婆伤心。窦娥的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富于牺牲精神的女子啊!
当然,窦娥越善良越显冤屈之深。善而蒙冤又忍冤,令人悲痛啊!人们不得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即守寡三年、遵守礼法又苦度青春的弱女子一洒同情之泪。
王磊: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雪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蒙冤、忍冤,并且表达出了她的愤怒之情。窦娥还希望感动天地,惩治邪恶。被毁灭的过程,就是抗争的过程。
韩燕: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都是官吏桃杌太守、流氓无赖张驴儿等一手造成的。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
三、学生动手写
我为窦娥的精神点赞(www.xing528.com)
高一(6)班 左银滢
学习了《窦娥冤》之后,我为窦娥敢于反抗和斗争精神点赞,更为善良孝顺的女子高歌。
文中窦娥三岁亡母,七岁离父,十七嫁人,十九亡夫。她的一生可谓与幸福无缘,但她丝毫也不怨天尤人。她积极乐观,她在第一折中唱道“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本来像她这样的女子应该要活得更平安,可她碰上了张驴儿父子这样的流氓无赖。张驴儿错把自己的父亲药死,又将矛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张驴儿想借此来胁迫窦娥,可刚强的窦娥却选择了“公了”这一形式。本来以为到了官府一切都能得以澄清,可黑暗的官府无疑让苦命的窦娥雪上加霜,最终落得冤死狱中。主人公窦娥的性格与黑暗的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被杀了,而昏庸无能的官吏与无赖的凶手却逍遥法外,这是让人悲叹的原因之一。而文章最大的悲哀之处却是当一个人有了能力,却已无法挽回悲剧的结局。当窦天章能够为女儿谋求幸福,能够为女儿伸张正义时,可能见到的只是窦娥的冤魂。
古代女子以贞洁敬孝为德,善良温顺为美。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极有价值的东西,而课文中,主角窦娥便是这类女子的典型代表。她年轻守寡,恪守贞洁,敬仰婆婆,在被张驴儿逼婚后,态度坚决,不肯相从。在公堂上,为了婆婆不受罪,她含冤招供,然后血洒断头台。课文写了一个具有许多优秀品德的女子,一步步被黑暗腐朽的社会所吞没却呼告无门,无能为力。我觉得这就是课文最大最具震撼人心效果的地方。
四、课后反思
对这样一篇饱含情深的戏剧,我的教学是非常慎重的。重点采取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及原则组织教学,旨在实践研究新的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本篇文章的教学点比较多,我总觉得不怎么好把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了整整3个课时,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首先我的设想就是按传统步骤进行教学,即先介绍相关元杂剧的知识,再引导学生概述情节,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总结主题,分析写作特色。可我觉得这样上会把文本割裂开来,好像屠宰一样,把文章一块块切下来让学生进行理性技术性分析,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鉴赏力还是不会得到提高。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这篇文章之所以有这样恒久的魅力,在于悲剧产生的震撼力。所以我决定抓住“悲”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来感受文本,鉴赏文本。
果不其然,当我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进入了深层的阅读,有些学生在课本上圈圈点点,有些学生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的阅读感悟。我知道,学生与文本有了充分的对话。而紧接着学生之间的对话也让我欣喜不已,当然,有部分学生的语言还很稚嫩,但都来自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但有些同学的发言真让我惊喜。
在对话中,学生不仅把握了人物形象,还很好地抓住戏剧的矛盾冲突,很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其中还有一位同学分析“悲”时谈到了窦娥的“三桩誓愿”的不可实现性。在点评中,我与学生探讨了作者之所以这样构思的原因,谈到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及其作用。教学目标就在这样的引领下得以突破。
上完这堂课,我很有成就感,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