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教师成长之路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教师成长之路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商隐的这两首诗,其中《锦瑟》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体现了一种深厚的朦胧美;而《马嵬》是一首咏史诗,在抒情中体现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原因是从文武百官把王朝的失利归咎于杨贵妃,这显然不符合逻辑推理,更是不符合天理。我为杨贵妃的含冤而死叫不平。我先是介绍李商隐和本诗的背景,接着我让学生齐读,并反复吟咏了这首诗。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教师成长之路

阅读、背诵是诗歌的教学重点,要在背诵的基础上,解读其诗的内涵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细读诗歌,并能够在体会、理解、感悟、思考和比较中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由于本篇文章为单元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而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鉴赏知识;所以本课设计中相对开放,老师更多引导,除基础知识外,一般不给限定的答案和标准。设计中,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能背诵并逐步体会诗的美;另外,我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对诗的主题、艺术特色能够有更好的把握,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李商隐的这两首诗,其中《锦瑟》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体现了一种深厚的朦胧美;而《马嵬》是一首咏史诗,在抒情中体现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所以,这两首诗,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是非常谨慎。

本教案设计为2个课时,一首诗歌为1个课时。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一、课堂互动探究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主学习与背诵,然后分组讨论。下面就是学生在课堂上针对《锦瑟》的探究场面。

王磊:《锦瑟》这首诗运用了四个典故,即“庄周梦蝶”“望帝啼鹃”“南海鲛人”“玉暖生烟”。其中,“庄周梦蝶”这则寓言故事,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如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何往。作者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梦中的自己,不复成寐。这里面隐约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其他三处书中有注释,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杨洋:我认为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而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用庄周梦为蝴蝶之事,似乎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那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用望帝魂化杜鹃的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

刘莉:颔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个典故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哭泣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

二、学生课堂动手

1.学生动手画

这幅导图设计(见图12)是学生在阅读研讨后所画的。学生在课堂展示解读其过程与目的,效果非常好。

2.学生动手写

我为杨贵妃叫屈

高一(6)班 潘丽

我学习了《马嵬》这首诗,对马嵬兵变的理由表示质疑。原因是从文武百官把王朝的失利归咎于杨贵妃,这显然不符合逻辑推理,更是不符合天理。我为杨贵妃的含冤而死叫不平。

图12 《锦瑟》思维导图(www.xing528.com)

我从大量的历史资料看到,杨贵妃与唐玄宗爱情是真正的爱情,我为他们的爱情点赞。可是,人们并不理解,误认为国家的失败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有关,这是什么逻辑。

实际上,六军逼迫唐玄宗的行为,纯属于无理取闹,是无能的表现。

中国历史以来,不爱惜女人的事情比比皆是。一旦战争起,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把自己的女人推出去,要么送人,要么远嫁,常常标榜自己的颜面,打着“和亲”的幌子来掩饰自己的无能,这就是中国式的男人。

难怪人们常说,男人靠不住。作为女人,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无论是事业、家庭和经济上都要独立,否则你会死得很惨。

三、课后反思

这两首诗,我在教学设计时就准备用2个课时完成,一首诗用1个课时。在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阅读背诵,并弄清楚诗的内涵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具体教学步骤反思如下:

第一步:自读初读,找关键词。如:思华年、惘然。二读,结合注释。

第二步:课堂探究,讨论问题。中间两联说什么?要求学生回答,但是大部分学生说不出来,议论纷纷。随后,我对诗进行串讲,但是效果不是很好。

第三步:示范课。我在讲《马嵬》这一课时,我特意组织高中语文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听课。为了给课题组成员起示范作用,头天晚上备课到十二点才休息,但内心还是充满自信与激动。上课铃声响起前,我深吸几口气,稳定一下激动的情绪,开始上课。我满怀激情地做了一个精彩的导入,学生们也许是看到教师后排坐的有听课的老师,每个人坐姿都很端正,个个精神抖擞,情绪饱满,比以前听课状态好得多。

我先是介绍李商隐和本诗的背景,接着我让学生齐读,并反复吟咏了这首诗。并找出最能体现本诗感情基调的词,并解释诗中几个关键字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整首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说课文,随后要求各组学生画思维导图,上台展示导图。最后,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并举出具体实例来训练,现学现用,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这一节课,虽然我提前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还是出现一些问题:

我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课堂上就很安静,许多同学都保持沉默,生怕一发言就会丢掉人格似的。所以有些拘束感,怕回答错问题。为消除他们的顾虑,我只好开导学生,让他们放松大胆发言,鼓励和表扬那些发言积极的同学。通过我的启发、点拨,学生沿着我引导的思路顺藤摸瓜,终于,有几个学生陆续举起手来了。我看到有学生主动发言,内心充满了一丝喜悦。

课结束后,我常反思这个问题。学生主动发言,能促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可是课堂上学生为什么不愿回答问题?是真不愿意回答?还是怕答错了?最后,我找了几名学生谈心,得知了学生不愿回答问题的真正原因。

在评议的时候,李成文老师说:课堂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活动再丰富些就好了。令我困惑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让他们进行讨论,所花费的时间与在讨论中所获得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吗?如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的教育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