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琵琶行》教学反思: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究

《琵琶行》教学反思: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究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琵琶行》这篇课很有特殊性,是实践研究生态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通过几次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完全体现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效果非常好,值得肯定。《琵琶行》属于最典型的乐府诗。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图11《琵琶行》思维导图四、课后反思今天教学《琵琶行》这一课,我用了2个课时才完成。

《琵琶行》教学反思: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究

琵琶行》这篇课很有特殊性,是实践研究生态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通过几次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完全体现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效果非常好,值得肯定。

《琵琶行》属于最典型的乐府诗。其中“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学习这首诗,要了解琵琶女的身世、体会诗人贬谪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的宦途潦倒,反映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同时还要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阅读,让学生读懂、读透。为了增添学生阅读的效果,初步了解琵琶女的身世和处境、琵琶女弹奏的技术和效果。我特意从网上下载了朗读音频播放,然后组织学生听一段琵琶演奏曲。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勾画层次和文章结构、重点和难点。

一、学生说课文

在说课文之前,我先组织学生阅读分析,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总结,委派一名代表上台来说。下面是第一组王磊同学的说课。

王磊:资料显示,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冒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他们还造谣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风化,于是朝廷将白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的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二、学生课堂互动探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的重点还是放在与学生相互研讨,目的是通过让学生阅读,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要求各组针对我抛出的问题进行研究解答。

王磊: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我的看法是“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时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杨洋:从诗的开头来看,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入了琵琶声。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璧。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营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使人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李强:“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我的理解是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顾虑自己为官的身份问题,后来知道是歌妓,诗人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顾虑什么,相反,对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释为“轻声”反而更好,因为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罗敏:我们认为,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这主要是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课堂上,同学们的争论非常激烈,讨论与问答同样激烈,掌声也很激烈。课堂就在同学们的问答与互对中进入高潮。课堂结束后,同学们个个露出笑脸,我同样依依不舍地离开教室。

三、课堂学生动手画(www.xing528.com)

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分组讨论,画课文思维导图,然后展示并说明理由。表面上学生是在画图,实际上学生在独立思考,展示的同学既得到体验,又得到锻炼语言表达的机会(见图11)。

图11 《琵琶行》思维导图

四、课后反思

今天教学《琵琶行》这一课,我用了2个课时才完成。从教学效果来看还算可以,从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及课后的练习来看是不错的,达到我预期的教学目的。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既表现了对琵琶女晚年沉沦遭遇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的凄凉心境。

(一)教学亮点体现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

1.首先是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故事的内容,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础,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再让学生找出全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和主旨的句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便是这样一个切入点。让学生解释“沦落”的意思,并找出沦落人指的是谁,即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3.既然琵琶女是沦落人,请找一找表现琵琶女沦落的段落。学生在感知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读,让其他同学点评一下该同学读得好不好。说说自己眼中的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再让学生去读一读,品一品。

4.我让学生讨论,琵琶女和白居易,一个是大男人,一个是小女子,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民间艺人,一个高朋满座,一个独守空船。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3)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通过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来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

琵琶女弹奏完后,为什么满座重闻皆掩泣?因为触发了人们对于自己坎坷命运的反思,进入了人类共同的情感领域,从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跨越千年而不朽,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中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这两句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体验,又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传诵不朽的千古名句。

5.重读课文,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自由地读、大声地读、有感情地读。让学生分析精彩的段落,谈一谈、议一议。

(二)反思失误:还未完全遵循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1.读得不够:诗歌是朗诵的艺术,多读才能体味出诗的内涵。开头可以让学生先伴录音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在分析完琵琶女的形象后再读一读,感悟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分析完诗人的经历后,可以读一读,体味诗人的情感;最后读一读全文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

2.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只有关注学生需要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我的讲解过多,没有让学生动起来。如,可以让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提一提自己的问题疑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