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动口阅读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更应该提倡阅读。因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语言艺术魅力。面对李白的诗,我做的第一步就是组织学生自读,先扫清文字障碍,划分层次,寻找文章疑难点。为了配合学生阅读,我特意从网上下载朗读音频给学生播放,让他们品味飘逸豪放、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随后与学生共同探究课文。
阅读结束后,我要求学生说课文。《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我们鉴赏。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本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
二、学生动脑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多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并将各组探究的结果总结汇报。
经过5分钟的讨论,第一组的杨兰说:我们探究总结认为,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象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杨兰继续解读说: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因为“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作铺垫。
杨斌:我认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一典故,目的在于把人引向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李洋:“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叹为观止。“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览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见啊!……
……
学生的发言真是漂亮,把课堂推向高潮,课堂掌声不断,这就是我向往的课堂。
三、课堂学生动手
1.学生动手画
接下来,我主要是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思维导图,然后让学生上台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所画的导图共有25幅,图10是第四组所画的,由杨洋上台展示的作品。
图10 《蜀道难》思维导图
2.学生动手写
在课堂上,学生利用写作的时间,各自都发出对李白的感叹与情怀,在同学们写完之后,李爽主动上台演说他的作品。写得非常好,有感悟,有激情。
李白的志气
高一(6)班 李爽(www.xing528.com)
我学习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之后,真为李白丰富的想象和豪放所折服。
如今看来,面对困难,很多人都是意志消失,垂头丧气,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可是在李白看来,他怀抱远大理想与志向和多年的梦想,入仕为官却只是任闲职,他所发出的“难于上青天”感叹,非但没有丝毫的萎靡之气,反而让我们感到有一个不屈的灵魂在泥淖中挣扎,虽然跌倒,但总会站起来;让我们看到一个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敢于探险的斗士,战斗在这“壮”而“奇”的绵绵险途中!
让人唏嘘感慨,虽历经千年,而始终传颂于口;虽满眼怪字,却仍令人如痴如醉。何故?只因其中含有跨越时空的不变情怀,而这种情怀打动着我们的祖辈、父辈,如今仍然打动着我们。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对蜀道发自内心的描述,也是在诗歌开始对蜀道的总体概述。危乎高哉的地方,难于上青天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呢?我们就不能不去吗?不能啊!
我们今天面临的一切多么像李白诗中描述的境界!李白当年写诗的时候有没有走过这段路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传达出了一种面对人间万难的豪迈气概和博大胸怀。不管前面的人生之路有多少艰难险阻,不管脚下的奋斗之路有多少天灾人祸,既然迈开了脚步,就只能走下去,而且要堂堂正正、踏踏实实地走完它。虽然有时很悲苦,有时很恐怖,有时很惊险,有时很崎岖,但是可以畏它、怕它、怨它、骂它甚至诅咒它,却永远不能放弃它、背离它、逃避它。今日的“北漂一族”不是正经历着“蜀道难”的困境、发挥着《蜀道难》的精神、克服着“蜀道难”的恐惧、走向李白那条泛指的“蜀道”之路吗?
四、课后反思
从本单元开始,就进入诗歌单元了。第一首诗就是李白的《蜀道难》。这一课不好讲。一是李白的诗歌文意很清晰,反而不容易挖掘很深;二是学生不感兴趣;三是要想办法让学生深刻体会李白的独特风格。
我认为《蜀道难》这篇文采取生态课堂的教学方法,重点在背,指导学生更加容易地背诵这篇课文,这是课堂要解决的问题。要背诵,当然得先理解。除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背诵课文,同时还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第一,指导学生阅读。
课堂上,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清文章脉络和结构层次,然后听录音朗读。第二步是分组朗读,要让学生读懂、读透。第三步是让学生说课文,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第四步是要求学生根据层次:总叹蜀道之高、蜀道的历史、蜀地的交通、蜀道的由来,去辅助背诵。
第二,明确要讲哪些内容。
同时,我还要分清哪些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哪些内容要老师讲解。对于本课,李白的风格必须由老师总结概括,而诗歌诗句的理解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体会李白豪放飘逸、充沛浩大的特点,谈谈李白的诗歌风格是如何在这首诗里体现的。
第三,要求学生课堂交流讨论。
这个环节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师生互动中,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讲解诗歌的要点。张兴同学在分析“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一句时,讲到这里体现了李白征服自然的勇气,就不是非常合适的,他忽略了后面“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一句,没有顾及诗的写作背景。学生亲自实践,收获还是比较大的。
第四,指导学生借助参考书,对于文意的理解。
在完成这课教学时,我认为还是有不足的地方,一是学生在梳理第二、三层的关系时不是很有条理。第二层还好,给学生勾画了一个人上蜀道的图景,学生基本上能把第二层串联起来,但第三层的内容就讲得有点含糊不清了,学生并不能理解。二是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背诵课文。三是教学目标虽然达到,但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总结这次的经验,重新再备好课,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与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