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教师成长: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反思

高中语文教师成长: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反思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经》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是儒家的经典之一。直到现在,为了应付考试,我再次捧起《诗经》重读,那荡漾的水波霎时冲破心灵阀门。淇水是《氓》中唯一出现三次的景物。它与《诗经》重章叠句中的重复不同,没有整齐的句式、一致的结构,而仅靠时间逻辑分布,分别出现在女子热恋、被弃、反思三个环节中。我先通过教学资料及资源,向学生介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高中语文教师成长: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体悟其诗歌的意味,特别是古典诗歌更难,所以,经过反复研究实践之后,针对诗歌,我重点采用生态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组织教学,效果非常好,具体步骤如下:

一、指导学生阅读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由周王朝通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撰而成的。《诗经》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其中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我的教学方法之一先是让学生阅读。

为了配合学生阅读这一首诗,我自己先范读一遍,把字词协助学生弄清楚,重点的把拼音注上,然后再组织学生阅读课文。采取分组阅读、默读、听录音朗读。

二、师生互动探究

我们探究认为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热情、活泼,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苦的呼喊。

诗中她的怨恨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言空话赢得了女子的信任,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性。

本首诗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三、学生导图展示

1.学生动手画

图4 《氓》思维导图(www.xing528.com)

2.学生课堂感悟

她在爱河中迷惘

高一(6)班 王燕

老师组织我们学习《卫风·氓》之后,我对诗中的爱情故事感到不明白,特别是一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有点莫名其妙。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成为爱情的戒律,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成为愤怒的指斥,淇水则悄然从身边流淌过去,无知无觉。直到现在,为了应付考试,我再次捧起《诗经》重读,那荡漾的水波霎时冲破心灵阀门

《诗经》里的爱情多半发生在水边,甚至可以说水边的爱情几乎成了《诗经》爱情的一种模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泛彼柏舟,在彼河中”“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唱不完的爱情就紧贴着流不尽的河水蜿蜒生长。四季奔腾的水流,成了见证爱情的象征。

淇水是《氓》中唯一出现三次的景物。它与《诗经》重章叠句中的重复不同,没有整齐的句式、一致的结构,而仅靠时间逻辑分布,分别出现在女子热恋、被弃、反思三个环节中。女子热恋,依依不舍地穿过淇水送情人;女子被弃,伤心不止越过淇水回娘家;女子躬身自省,斩钉截铁地走向淇水岸边。淇水,见证她的痴情,也见证她的悲哀,更以自己无声的浸润让她在撕裂的痛楚中走向决绝。淇水,就是爱情本身。她在水中央,在爱河中迷惘。

四、课后反思

这堂课自己没有认真准备。虽说是常态课,但还有些紧张。在高一(6)班仓促试了一下,第二天就在录播室正式开课。

我先通过教学资料及资源,向学生介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接着就是组织学生朗读,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整个流程很流畅,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互动也很强。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准确点评,加以总结整合升华。人物形象分析充分透彻。

高兴的是课堂语言做到了简洁。在看回放录像时,明显感到自己有小小进步。

但是,我在指导学生诵读这两首诗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了诗歌的内容及主题上。但是对一些句子的理解还是一个难点,教学效果还是不好。分析原因:一是学生对诗中的男子形象的理解有些偏见,误认为男子追求爱情是正常的,只是女子要求太高;二是对女子叙述爱情遭遇无法理解,因为女子不理解丈夫;三是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到位;四是语文课要有大的定位,一定要体现语文属性,诗的讲解一定要有诗味;五是课堂开头解读环节要精彩,可惜我没有利用好这个环节;六是我说每一句话都太随意,应该力求精炼、概括、准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