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本课教学,我反复思考之后,还得采用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才能让学生真正体悟这篇散文的神韵与作者的情感。
《荷塘月色》是一篇抒情散文,又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
早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正处在苦闷彷徨中的作者一直在呐喊、斗争,作为“大时代的一名小卒”的他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的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不安。”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生活,所以,作者内心感到非常苦闷。《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超然”而又“挣扎”的心迹的真实写照。
一、阅读增进情感体验
让学生真实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领悟文章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同时,品味其语言的艺术魅力。我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阅读,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体会这种情感和意境。
我分了三步配合学生朗读。第一步是指导学生疏通文章的字词,将重点字标上拼音;第二步是让学生听录音朗读;第三步是让学生再次默读,要求学生用笔勾画重点信息,如作者的情感变化、作者所走的路线等。
从学生朗读的情况来看,第一遍没有感情。在听了录音朗读之后,基本上理解了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第三遍朗读的时候情感基本到位。特别是学生朗读第二、三段时很有韵味,把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光的意境读出来了。
二、探究论英雄
学生阅读完成之后,我就组织学生认真审视文章最精彩的片段,要求每一位学生结合课文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疑难点,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阅读三遍课文后,第二组的罗显兰主动发言。
罗显兰:我们第一组在交流中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这篇散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但从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不静——求静——入静——出静,自然形成一个圆形。
张强:我们第二组探究总结认为,作者的感情变化应该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复杂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悦”。实际上,从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可以看出,这显然是出门去散心,内心非常痛苦、彷徨。
杨洋:从作者描绘荷塘的美景来看,作者显然是从五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一是描绘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二是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三是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缈、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四是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颤动的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五是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罗敏:我认为,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泻”“浮”“洗”“画”等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特点。“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所以,我们总结得出,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汽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三、导图设计出奇招
1.学生导图设计
见图1。
2.学生动手写
我们环境
高一(6)班 左莹莹
11月2日,罗老师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后,我有些感动。读着这篇优美的散文,心灵好似被洗礼过一样清纯自然。(www.xing528.com)
“荷塘之上,泻下牛乳般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罩着轻纱的梦。”这美好的月色,这柔软的月光,宛如亲临其境。
图1 《荷塘月色》思维导图
荷塘下的月色柔美,荷叶像亭亭玉立舞女的裙,白色的荷花如一粒粒明珠,又像是碧天里的星星,清纯得如出水的美人,袅娜地开着。月光如流水般地洒在叶子和花上,仿佛为它们镀上一层银边。这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景,我在乡下的奶奶家也有过这样的体会。然而,这样的美景,在我们很多地方,由于人类的行为正在消失。
前几天,我去了一趟贵阳白云区蓬莱登仙岛。眼见满园的荷花,我不由自主地漫步于那几片大大的荷花园里。微风吹动荷叶,不时散发出阵阵清香,似乎自己真的进入仙境一般,此时才真正体验其妙处。
试想我们生活的环境正被工业污水、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的污染毁坏着。听我奶奶说,过去的扎佐镇珍珠河,每到夜晚,月光宁静,小河里水质清澈;夏日,稻田里萤火虫漫舞,蛙声一片。可现在,建起了化工厂、水泥厂、造纸厂,安详的乡村的夜晚不再宁静,水稻田里的蛙声稀少而无力,就连皎洁的月光也失色不少。取而代之的是工厂的嘈杂声、汽车的喇叭声;空气不再清新,取而代之的是漫天的灰尘;河水不再清澈,取而代之的是刺鼻的臭味。我们看到的是烟尘滚滚、死去的鱼虾……再也看不到朱自清笔下那月光下的荷塘美景。那流水般的月光,柔美的月夜,还有那热闹的蝉鸣与蛙声,真让人怀念啊!
与其说地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如说地球是子孙借给我们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们借了子孙的地球,也要还子孙一个美丽地球,适宜他们生存的地球。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循环利用。
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环境,重现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吧!
四、课后反思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脱俗的月下荷塘图。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主要从意境这方面引导学生学习欣赏。
我的做法是阅读,通过范读、伴读,分段读,读出感情,读懂,读透。
我首先让学生体会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写荷塘月色时所用的语言之美,并探究语言刻画的手法;其次是让学生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蕴藏的情感,紧扣开头的第一句(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对全文进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2课时。
第1课时重点鉴赏文章的语言,欣赏美丽的荷塘月色之景。
第2课时从景入情,对其情感和所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最为得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点评这一环节,学生的点评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学生的点评可以替代教师的讲析,例如有一位学生说: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形状的不规则,也写出了荷塘回环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则写出了荷叶之多;“亭亭”写出了荷叶之高,荷叶的动感,荷叶的美;“袅娜”“羞涩”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娇羞之态,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写流水则用“脉脉”一词来描述,把水写活了,写出了人的感情。二是学生画了导图上台展示,很好。学生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通过导图的形式表现出,非常难得。学生展示时阐述的观点非常到位。还有一个学生对文中叠词进行改写,对比改写之后与之前对照。学生学会从语音、语言节奏的角度来鉴赏诗词、散文,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
我注重课堂上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发生成,避免出现预想不到的事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欣赏能力。
当然,课堂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1.在引导学生过程中,只注重了自己的预设,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导。以至于一味地把学生往自己设定好的路子上引,却引不过来。学生不明白我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此,我感觉到在预设与生成中,我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
2.上课时语速太快,提问时没有注意语言的轻重缓急,让学生不能抓住问题的要点。课堂上学生反应较慢,无法达到预设的理想状态。学生无法从我的语言中体味到文章舒缓朦胧的意境美。
3.方式方法上还未完全体现生态课堂教学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