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送入太空,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从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几千年的梦想今天得以实现。有谁想到,我们的航天科技工作者默默地作着奉献。面对这样篇新闻,我得用心向学生展示这伟大时刻的同时,更多地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我国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的前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宇宙的梦想,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有的责任。
一、新闻背景
课前,我特意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在网上搜集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及该篇新闻的背景,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王海:2003年9月20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掌握了太空科技的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阅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激发学生的航天梦想。我特意从网上下载了“神舟五号”飞向天空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然后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当我把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兴趣,愿意主动阅读,并勾画新闻的重点信息。
三、课文探究
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提前搜集资料,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整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针对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
李小强又主动向大家展示。
李小强:同学们,现在我大家一起回顾我国的航天大事记。
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www.xing528.com)
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李小强的展示真是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王海:本文大篇幅叙述了中国航天史,是建立在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拥有自豪感,同时也迫切想知道当中的一些细节,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艰辛的历程到底是怎样的。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包括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且将资料按历史线索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这就体现了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从而反映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现实的场景,还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四、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采用生态课堂教学的方式分三步:
第一步先是从网上下载航天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然后又下载一些图片通过PPT展示给学生,目的是想通过图、文、视频,让学生把握新闻主体中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直观生动地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史,体会民族自豪感,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第二步让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来整体把握并提取信息概括内容。我在一边辅助点拨。
第三步是我设置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我用1个课时就讲完了。因为学校语文组老师听课的缘故,感觉课堂效果并不是很好。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高一(6)班学生基础较差,又害怕老师来听课,所以显得有些紧张,话都说不利落,声音发颤的。学生表情僵硬,语言贫乏,实在是无趣得很。
2.课堂上我忘记展示教学目标,直接跳到飞天梦一节去了。再加我心理压力较大,整节课差不多都是我一人在讲,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3.课堂结构安排比较乱,条理不够清楚。
4.本节课完全体现生态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教学的流程,结构的安排、教学提问,学生的解读都符合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