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生态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反思成果

高中语文生态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反思成果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任公先生两次哭的原因是不一样的。第二次哭则是为百姓总算告别颠沛流离的生活,国家走向稳定的期盼终于实现而哭,这是喜极而泣,突出地反映了梁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短小精悍,要让学生领略这一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的风采,只有采取生态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为重点。

高中语文生态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反思成果

一、品读课文

这是一篇记事性散文,记述演讲的过程。要想学生弄清文章的主旨及人物形象,还得让学生阅读课文。此文是梁实秋先生在1922年听了梁启超的一次演讲后所写的一篇记事性散文。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本文即是对那次演讲所作的一篇评论性文章。

面对这篇散文,我的教学方式仍然与前几篇课文一样。首先请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找出直接写梁任公的词句,品评梁任公的独特魅力;其次是重读,要求学生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用心体会,融情入文,写出准确的、富有情味的旁批。

二、探究课文

我们探究认为,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看似记事,实则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性格特点,并表达崇敬之情。所以品文和品人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课堂上,我仍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第一组重点研究、讨论梁任公先生的晚年情况;过去曾到清华学校作演讲的概况;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景仰的原因;梁任公先生准备演讲稿等情况。

第二组重点分析梁任公的人品、修养、学问,思考为什么其他的不少显宦人物到校演讲都未能给人深刻印象,而梁任公先生就能做到,这说明了什么。

第三组重点研究和分析梁启超人物特点,例如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潇洒、自信。演讲特点,例如极简短、独特——生动、幽默、谦逊、自负。声音特点,例如沉着而有力,洪亮而激亢——沉稳。内容特点,例如丰富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渊博。表情特点,例如成为表演,大汗淋漓,状极愉快——感情充沛。神态特点,例如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语言特点,例如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动作特点,例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自由洒脱。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有思想、感情充沛、沉稳、睿智、潇洒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第四组重点研究梁任公的形象。这其中主要包括在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从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梁任公先生两次哭的原因是不一样的。第一次哭是为陷入战争苦难中而痛心疾首。第二次哭则是为百姓总算告别颠沛流离的生活,国家走向稳定的期盼终于实现而哭,这是喜极而泣,突出地反映了梁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课后反思(www.xing528.com)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重点在于讲演者的形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短小精悍,要让学生领略这一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的风采,只有采取生态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为重点。教学时,我采取了“阅读——设疑导入——勾画演讲特点——批注细节分析人物——探究写作手法——拓展训练”的教学过程。

在施教过程中,学生“批注细节、分析人物”的过程相对顺利,但是在文章中准确把握表现人物性格相对较弱,特别是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更是显得有些不足。原因主要体现如下几点:

一是我没有指导学生分析侧面描写,所以学生没有从这方面去思考。

二是我只是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没有过多地分析文章所叙述的事件。见到课堂有些冷场,我尽快做了教学设计的调整,再次让学生阅读,并让学生勾画出侧面描写的相关语句,互相交流,加深理解与领悟。经过这样的纠正,才使学生在写作特点的借鉴方面有了较多的体会,学生拓展写作练习取得较大的收获。

在评议过程中,听了几位同事的意见,我明确了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写人记事散文,要通过“品文来品人,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重点指导学生加强预习力度,让预习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悟、思维的发展。

本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没必要像讲授精读课文那般细致深入,面面俱到。应该注重关键问题的启发与思考,品悟课文,分析、解读课文,目的在于锻炼学生讨论和赏析能力。如果涉及的内容过多,就会给人泛泛而谈的感觉。就本文来讲,应该分清主次,精选难点内容进行探讨研究,适当点拨就好。过多的内容不仅占用太多时间,而且造成重点不突出,学生把握不准重点,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应该学会给学生“留白”。如果过于追求滴水不漏,容易使学生失去思考想象的空间。教师的讲解不能过“满”,更不能为学生“包办”,该“留白”时必须“留”,只有让学生真正思考并脱口而出,才会令其印象深刻,起到锻炼其思维的目的。

应该懂得与学生“对话”。如果适当和学生进行“对话”,效果也许更好。品读鉴赏课应注重问题设计和诱导,多与学生“对话”。当学生沉默不语时,如果“代替”学生答疑,会使得师生“对话”无法正常、顺利进行,就背离了原来的目标与方向,学生的阅读鉴赏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预设问题让学生回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