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道·茶经:茶艺的演变与影响

茶道·茶经:茶艺的演变与影响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茶艺”到底从何而来,各家的说法并不一致。不过,这些不同的说法并没有影响人们对于茶艺的热爱。唐代的茶艺是以鉴水为主要特色的。而这一时期的茶艺也出现了新的形式和内容。此时,茶艺已经远离了茶道最初的意义,开始向今日的茶艺趋近。就这样,重实际的茶艺逐渐取代前代重视人文精神的茶艺成为茶文化发展的潮流。这种潮流对于今天茶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茶艺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和文化的象征。

茶道·茶经:茶艺的演变与影响

虽然茶很早就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但是到了唐朝之后,“茶艺”一词才出现。至于“茶艺”到底从何而来,各家的说法并不一致。唐代茶学大家刘贞亮认为,茶艺就是通过饮茶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诗僧皎然认为茶艺是一种修炼的手段,通过茶艺可以达到修身的目的;而封演认为茶艺只是一种喝茶的方法。不过,这些不同的说法并没有影响人们对于茶艺的热爱。从唐朝开始,茶艺随着茶走进千家万户,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唐代的茶艺是以鉴水为主要特色的。茶圣陆羽就曾提出了一个煎茶用水的标准——“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刘伯刍也曾从煎茶用水的角度对天下名水进行了评估。他认为就煎茶用水的角度来看,南零水应该排在首位,惠山泉次之,虎丘寺朱水第三。此外,唐朝人还非常注意煮水的程度,讲究“一泡、二泡、三泡”。在他们看来,只有探究水质等一切影响茶汤品质的因素才能使茶汤的品质发挥到极致,才能使人们的人文精神得以关照。

到了宋代,我国文化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茶叶生产得以较快发展,制茶技术不断创新,饮茶方式也逐渐趋于精致。由于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茶充满了极高的热情,因此,有宋一代,饮茶在精神领域中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时尚。这时,茶艺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程式,这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诗中写到的“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的“分茶”。宋代名臣蔡襄和宋徽宗赵佶均有作品对分茶进行详细的说明。

其中蔡襄的《茶录》以福建茶区的实践经验为依据记录了分茶的具体程序。要想点一杯好茶,第一要严格选茶,不能使用黄白色或是添加香料的茶作为原料。第二,要对成品茶进行炙烤碾罗的再加工。第三,点汤。点汤时要严格控制茶汤与茶末之间的比例关系,投入茶叶和注入沸水的先后顺序以及水温、茶盏的质地颜色等。

而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则是宫廷茶艺的实录。该书专门在“点茶”一章对因操作失败导致点茶失败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记录了冲点一杯好茶的要诀。

皇帝的率先垂范使得分茶在全国得以广泛传播,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都把分茶作为一种高雅的时尚。另外,分茶也是宋代商业文化的一个亮点。宋室南渡之后,除了传统的分茶之外,更突出了娱乐休闲和交际的功能。这样,本来繁琐复杂的分茶技艺从此走向了平民化。

随着散茶取代龙团凤饼成为茶叶的主流之后,饮茶方式在明代发生了重大变革,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而这一时期的茶艺也出现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出身皇家的朱权是明初茶艺的代言者,在他所著的《茶谱》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饮茶活动是一种表达礼仪的方式,而贯穿于饮茶活动中的茶艺则是通过动作行为的规范和礼仪素养来提升个人修养的形式。(www.xing528.com)

到了明代后期,特别是崇祯年间,饮茶变得讲究“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器皿时涤,无秽气,其火候,有天合之者”。清雅洁净成为这一时期的鲜明特点。论茶者一般认为,饮茶过程中所用的原料茶一定要精致干燥,所用的水一定要洁净,所处的环境一定要典雅。此时,茶艺已经远离了茶道最初的意义,开始向今日的茶艺趋近。

由于饮茶活动在明代后期逐渐变得简明,又加之满族文化的影响和融入,清代茶艺向品茶活动发展的趋向更加明显。与前人相比,清代的饮茶者更加重视茶叶的产地和茶味对于饮茶活动的影响。这种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茶叶、茶具、饮茶用水的精美程度的讲究;二是更加重视品茗赏景的精神愉悦。就这样,重实际的茶艺逐渐取代前代重视人文精神的茶艺成为茶文化发展的潮流。这种潮流对于今天茶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曾经一度沉寂的茶艺重新焕发了生机。新时期的饮茶者开始讲究喝名茶,喝好茶,并逐渐开启了会喝好茶的品茶活动的风气。这就使得饮茶活动变成了更多社会科学内容及具有观赏性和精神文化内容的载体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国内开始出现了茶艺演示与表演。这种演示和表演集中反映了一定的饮茶习俗和人们对于观赏美的需求,同时又结合了对于科学的沏茶方法的感悟。另外,它们对于泡茶过程中所用的茶具、音乐及泡茶者的动作、服饰、礼仪均有特定的要求。

茶艺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和文化的象征。很多人希望通过这种在饮茶过程中的艺术实践,来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自我追求和谐健康、纯洁、快乐的崇高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