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亿万年的演化,恐龙家族不断涌现出面貌体型各异的新种类。它们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恐龙时代开始于三叠纪后期。从恐龙的结构划分,可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两大类,蜥臀目又分化为兽脚亚目和蜥脚亚目,三叠纪后期出现的早期恐龙已分化出这三大种类,可以看出在短时间内基本上确定了恐龙的进化路线。
这时期兽脚类的代表有锯齿龙,体长约2.4米,体重200千克左右,有人认为它们是用两脚步行的肉食性动物,可能以一些小型爬行动物为食。锯齿龙具有早期恐龙和兽脚类动物的特征。
从三叠纪出现的恐龙,到了侏罗纪,进化成体形庞大的种类,但并不是说所有种类的恐龙都是庞然大物。它们有的只有母鸡大小,而有的则长达30米以上。巨型恐龙的代表当属蜥脚类,是从原始的古蜥脚类逐渐进化来的一类肉食性动物。它们四肢有力,而且在进化中获得了用后肢行走的能力,能做短距离快速奔跑,行动灵活。对于靠捕猎为生的动物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优势。
根据生物学家的研究,动物的捕食或取食方法不同,就会产生有关这类动物的不同分类。恐龙最初都是以肉食为主,后来迫于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吃肉的恐龙改为吃植物,这样恐龙就有了肉食恐龙和植食恐龙之分,它们在形态上逐渐拉开了距离。
肉食性恐龙进一步分化,一部分凶猛,一部分温顺。凶猛的恐龙专吃大动物,享用的是大油大荤,个个生得五大三粗,凶恶强悍;温顺的恐龙专吃小动物(如昆虫、蜥蜴、哺乳类)和部分植物,吃的是小荤小素,个个生得体态纤小,机灵敏捷。
吃植物的恐龙,由于吃不同的植物(高大或低矮的植物、柔嫩或粗硬的植物等),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种类。有的脖子长,有的脖子短;有的个高,有的个矮;有的长着鸭嘴,有的长着鹦鹉嘴。
吃植物的恐龙光顾自己填肚皮还不行,还得注意自身的安全,以防自己落入其他肉食性恐龙的口中。它们分别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及本身的情况,大力发展防御设施。有的偏重于“武器”的“研制”,在头上、尾上、背上长有骨刺;有的偏重于逃避的战术,功夫在腿上;有的则偏重于情报信息的迅速获取与传递,在视觉、嗅觉、发声上提高灵敏度……
另外,三叠纪以后,地球气候温暖,年温度差也不明显。环境的稳定、优越,弥补了槽齿类动物御寒能力不足的缺点,使它们的家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有的学者估计,可能在似哺乳类爬行动物发展的早期(二叠纪时),它们居住的地方曾遭受过长时间严寒的袭击,致使它们的身体偏重于对恶劣气候的适应,而对四肢的力最和敏捷性改进不大。它们仍然处于半爬行状态,而且不能用后肢行走。这就大大削弱了它们的生存竞争能力,使它们在与凶猛的槽齿类动物交手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www.xing528.com)
于是,槽齿类动物先后将植食的似哺乳类爬行动物和肉食的似哺乳类爬行动物消灭殆尽。最后,恐龙便成了在地球上占尽优势的动物。
小知识
始祖马是马类的祖先,是现知最早的鸟类,生活在侏罗纪时代,距今约1.5亿年前。始祖鸟的名字是“古代的翅膀”或“长着翅膀的古代生物”的意思。
始祖鸟和鸭子一样大小,长着爬行动物的牙齿和由许多节脊椎骨组成的长尾巴。它们的全身披着羽毛,长着翅膀,翅膀上还保留着爬行动物的爪子。一般认为,鸟类由中生代某种古爬行类进化而来,但它们的祖先还难以确定。
1861年,人类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始祖鸟的化石,这是人类首次发现的一具最古老的有羽恐龙化石,无论骨骼还是羽毛的痕迹,都完好地保存在一块岩石上。始祖鸟并不属于其他任何可分类的恐龙,于是考古学家把它独立成一个分类。由于它的骨架构造与盗龙类十分相似,考古学家也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它是恐龙。争论焦点在于羽毛,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在地球历史中,只有鸟类有羽毛。如果恐龙也有羽毛,则能够证明恐龙和鸟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能够解答恐龙是否已经完全灭绝的问题。始祖鸟生活在侏罗纪晚期,体型只有普通雀鸟大小,但和现在的鸟类相比,它的形态较原始;化石上仍可见到始祖鸟还保留很长的腿和尾椎骨;口部没有喙,但有恐龙般的牙齿;翅膀的前端有盗龙类的爪。而在此之后,开始有证据证明在恐龙时代结束之前,鸟类已经出现。
直至今天,发现第一只始祖鸟的地方已经先后发现过6件始祖鸟标本。该鸟骨骼构造的许多方面基本上还是爬行动物式的,有尖利的牙齿。掌骨彼此分离而未愈合,骨也如此,三指骨末端还具尖爪,并还有一条由多节尾椎组成的长尾。
但另一方面,它又有了鸟类所特有的羽毛。显然,始祖鸟是介于爬行动物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它有力地证明了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从始祖鸟的骨骼构造来看,它不具有高超的飞翔能力,也许只能在比较空旷的地区做低空、短距离的滑翔。
始祖鸟的发现,掀起了百年争论的序幕。这也是古生物学史上争论得最久、最令人惊异的问题:恐龙是否已经灭绝,会不会存在“假灭绝”的情况,化身成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物种逃过一劫?直到现在,这仍是一个未解开的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