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典印度文明后期:600-1000年

古典印度文明后期:600-1000年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47年,戒日王去世后,整个政治组织随即瓦解。戒日帝国是被征服国组成的松散联盟,被征服的国家负有进贡、军事援助及朝见帝国的义务。在我们找到的三大早期拉齐普特氏族中,瞿折罗系于650年时分成四支,察哈马纳系则于1000年分成八支或九支。他们留下了古典印度时期最动人的建筑,包括金奈南部的海岸神殿和马哈巴利普兰的雕像。朱罗人的两大明君为拉贾拉贾大帝和其子拉金德拉一世。

古典印度文明后期:600-1000年

公元7世纪上半叶,德里附近的小王国坦尼沙(Thaneswar)王子戒日王(Harsha)一统整个恒河谷地,帝国范围从旁遮普东部扩展至孟加拉与奥里萨,连同西部的卡提阿瓦半岛与东部的阿萨姆附属国。647年,戒日王去世后,整个政治组织随即瓦解。虽然短命的帝国对印度政治的历史进程几乎没有什么深远影响,但戒日王却吸引了大诗人波那(Bana)为他作传——《戒日王传》(The Deeds of Harsha),中国大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也记录了戒日帝国。这两部作品让我们对于戒日帝国有了更细致的了解,远甚于对印度古代其他王朝的了解。

戒日帝国是被征服国组成的松散联盟,被征服的国家负有进贡、军事援助及朝见帝国的义务。帝国的军队具有“封建”色彩,是一小股部队的集合,各自向个别王公效忠,而非直接听令于国王。军队内部成分混杂,其中私人仆役、库管、马夫、朝臣与妻室等非战斗人员的人数大幅超过了实际参战的人数。军队的行军速度十分缓慢,平时每日行军不超过10千米,但是军容盛大,军队佩有金鼓、号角、喇叭、海螺壳号角,对于敌军应能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抵消了行军迟缓的缺点。戒日王巡游王国各地,可以增强王国的凝聚力、提升子民对自己的忠诚度。

戒日王的新帝国有其内在弱点——小型官僚体系与大量急于寻求独立的藩属国,因此,只能靠戒日王个人持续不断地关注藩属国,在帝国内巡游来维持帝国。玄奘告诉我们,除了雨季,戒日王长期出巡,从来不在一地停留太久,住在临时搭建的草地帐篷里,离去后便将帐蓬烧毁。他每天向佛教徒与婆罗门布施,听取民众对官员的控诉,并进行裁决。戒日王在世时,帝国内部的分裂倾向在国王个人干预与威势的压力下被抑制;而戒日王死后,他的帝国再也无法维系。

除戒日王的短暂帝国外,后笈多时代的国际秩序,被一群地区性大王国所主导。

恒河中游地区,聚集着大量耕作者,农业发达,河运贸易繁盛,铜铁矿资源丰富,分布着诸多富庶的城市,如戒日王的曲女城(今卡瑙杰)仍旧是北印度信奉印度教的诸王和之后入侵的突厥人的必争之地。647年,唐太宗遣使王玄策前往戒日帝国,却发现王位由权臣阿罗那顺(Arunashva)所篡。王玄策集中与大唐交好的阿萨姆和克什米尔军队,想要控制此区并建立富裕的帝国,却兵败而归。[3]

8世纪中叶,恒河中游兴起了两个有实力的王国。一个是西部拉贾斯坦沙漠的瞿折罗—普拉蒂哈腊王国(Gurjara-Pratihara),另一个是恒河东部的波罗王国(Palas)。两个世纪以来,两国持续争夺恒河中游的控制权,分据着恒河中游。800年左右,瞿折罗—普拉蒂哈腊王国从波罗人手中夺走曲女城,波罗王国仅剩比哈尔邦与孟加拉,一直统治这里到11世纪。波罗王国大力赞助佛教,在其统治时期,密宗(Tantric)在东印度蓬勃发展,并传入中国西藏。此外,从波罗王国时期的雕塑可以看出,波罗王国与东南亚建立了贸易往来与外交关系,在东南亚国家留下了足迹

西印度王朝早在公元5世纪兴起,特别是在拉贾斯坦沙漠。他们自称拉其普特人(来自梵语“国王之子”一词),直到今日他们仍旧是该区拥有土地的武士精英。他们出现于胡纳人统治衰亡之时,加上胡纳人的名字之后出现在拉齐普特氏族名册中,因此,这些胡纳人可能是印度化的中亚人,其他则是当地的氏族。

无论如何,随着家族开枝散叶,拉齐普特人的父系氏族倾向于根据亲属支系分割政治势力,这与游牧社会的组织结构有关。在我们找到的三大早期拉齐普特氏族中,瞿折罗系于650年时分成四支,察哈马纳系(Chahamana)则于1000年分成八支或九支。只有瞿折罗系的一支,自称普拉蒂哈腊系(意为“守门人”,一种从属职称),统治重要商业城市乌贾因(Ujjain),不再限于早期拉齐普特人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组织,而是通过联合其他非亲属关系的拉齐杰普特首领来建立帝国。瞿折罗—普拉蒂哈腊人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普拉蒂哈腊帝国(即巴利哈尔王朝),并于夺取曲女城后,实际成为恒河中游的霸主,已不再是一个西部王国了。

拉杰普特帝国统治达两个世纪(750—950年),这段时间瞿折罗—普拉蒂哈腊人成功建立了官僚制里的关键制度,统一了军队。若没有这些关键举措,这个成功的劫掠者联盟无法发展为稳定的国家。712年,阿拉伯将领抵达印度河流域,瞿折罗—普拉蒂哈腊人成功抑制了阿拉伯势力向印度腹地的渗透。然而,随着帝国在10世纪分裂,抵达这里的突厥穆斯林侵略者发现,这里有许多拉齐普特氏族统治的小国,他们早前臣属于瞿折罗—普拉蒂哈腊人。(www.xing528.com)

后笈多时代的半岛地区,另有两大权力中心分别在东西海岸确立了势力范围。在戒日王时代,上德干高原西侧由巴达米(Badami)的遮娄其人(Chalukya)控制;同时代的西遮娄其王补罗稽舍二世(Pulakeshin II)阻挡戒日王进入半岛。8世纪,拉什特拉库塔人(Rashtrakuta)推翻西遮娄的统治,建立强权国家,数次骚扰恒河地区。他们与瞿折罗—普拉蒂哈腊人争夺乌贾因的控制权,此城为恒河与西海岸之间的重要商贸中心。拉什特拉库塔人也与泰米尔国的帕拉瓦和朱罗王朝发生冲突。10世纪末,复兴的西遮娄取代了拉什特拉库塔人,并一统上德干区域,直到12世纪末再次分裂成许多继承小国。

至少从笈多王朝海护王统治以来,德干半岛西南侧的拔罗婆(Pallavas)就一直统治着科罗曼德海岸。海护王南征曾一度兵抵拔罗婆首都建志补罗。他们留下了古典印度时期最动人的建筑,包括金奈南部的海岸神殿和马哈巴利普兰的雕像。9世纪时,打着泰米尔三古国之一朱罗王朝的名义,一支诸侯氏族建立起新帝国,11世纪达到鼎盛,统治一直延续到13世纪。朱罗人的两大明君为拉贾拉贾大帝(Rajaraja,985—1014年在位)和其子拉金德拉一世(Rajendra I,1014—1042年在位)。拉贾拉贾大帝任内,朱罗人入侵斯里兰卡,斯里兰卡岛北部成为朱罗王朝一省,处于军事统治下;拉金德拉一世时,朱罗军队抵达恒河东部,一改海护王南侵路线,进行了古印度史无前例的海外远征,劫掠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沿海城市,将其置于朱罗统治之下。朱罗时期的石造神庙大量留存下来,今日仍有民众供奉这些神庙。

后笈多时代的整体政治结构,大约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区域,分别由一个王室家族和国家组织进行统治。这些区域政权或多或少地一直相互竞争,借由侵吞小国和对手来扩张版图,有时也洗劫另一个区域政权的首都,或者新王权推翻旧王室,然而,整体而言,这五个地区政权的统治模式相对稳定。每代统治平均20年,政局稳定;在许多国家,王室可以延续长达数世纪。东遮娄其王国(Eastern Chalukyas)身为半岛主要政权之间的缓冲国家,君主统治延续四个多世纪;孟加拉的波罗王国统治近四个世纪;南方的朱罗王国超过三个世纪;其他国家的君主统治也延续了两个多世纪。虽然政治情势看似随时在变化,但从长时段角度观察,则呈现或多或少的稳定架构

【注释】

[1] 中国史籍称其为大夏。——编者注。

[2] 另有说法为身骑白马的英俊武士或马面人身。——编者注

[3] 中国史籍记载王玄策到达戒日帝国,被虏入狱。后冒死越狱,来到泥婆罗(今尼泊尔),向泥婆罗和吐蕃王朝借兵,吐蕃王朝派兵支援。王玄策再次进入戒日帝国,大败阿罗那顺,并顺利返回大唐。——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