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世纪初,北印度最强大的国家是憍萨罗,占据恒河与亚穆纳河汇流的区域。波斯匿王(Prasenajit)兼并迦尸国,并将北部边界的数个部落国家纳入势力范围,其中包括释迦族。在东部,恒河北岸是毗提诃国,这时由部落联盟统治,弗栗恃(Vrijji,又译跋阇国)和离车(Licchavi)是其中最有实力的部落。这些部落没有王,政治权力分散在武士贵族手中,大雄即出身武士贵族。恒河南岸则是摩揭陀,其东部的鸯伽也在其势力范围内。此时的摩揭陀实力尚不如憍萨罗与毗提诃,但它终将兼并它们,将权力扩张至整个印度。
摩揭陀如何崛起的历史尚不明确,只知道摩揭陀的阿阇世王(Ajatashatru)生来极有野心,残酷无情。弑父篡位后,他向憍萨罗与毗提诃发动长期战争,最终征服了它们。传说阿阇世王的一名大臣向这位新主献策,以分裂毗提诃部落联盟:这位大臣假装与国王翻脸,逃到了弗栗恃族并受到族人的庇护,然而,他却在部落之间传播谣言,让他们相互猜忌,制造分裂。这样的传说多少还是有史实内核的。
摩揭陀夺取了毗提诃,控制了恒河水道,不久将都城由内陆的防御工事王舍城(Rajagriha),迁到了恒河边的华氏城(Pataliputra,今印度巴特那)。阿阇世王早先在此建筑防御工事,抵御毗提诃的进攻,如今这里成为指挥帝国向外扩张的中心,是河道贸易的商业中心。摩揭陀迅速吞并了恒河流域的国家,而带领摩揭陀征服诸国的统治者们,在古代文献中是务实的政治家,他们大肆扩张领土,攫取财富,但他们来自何方一直是个谜。
这一时期产生了后世流行的三种观念,即扩张领土的四种手段(four means)、建立国界(circle of states)、军队四编制(fourlimbed army)。前两种观念适合想要在野心勃勃的王国之间争霸领土的国王去实践,稍后将于第六章进行讨论。军队四编制指的是军队应如同四足兽一般,拥有四肢,即步兵、骑兵、战车与战象。此时的军队是一支统一的军事力量,不同的分支发挥不同的作用,已不再是吠陀时代一支支服役于大武士的私人军队的集合。印度人发明的国际象棋游戏雏形“恰图兰卡”(chaturanga)的名字,即源自当时军队编制的名称,恰图兰卡里有国王和大臣(类似现代国际象棋中的女王)。以上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新的治国之道,以及应运而生的新政治家——王室大臣。(www.xing528.com)
到公元前326年,难陀王朝(Nanda dynasty)统治着从北印度大部分地区直到印度河流域东部的摩揭陀王国。同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废黜了波斯国王并取而代之,亲率军队先后翻过兴都库什山、跨过印度河,进入塔克西拉(Taxila)。按照吠陀时代招待贵客的传统,当地国王用300头公牛盛宴款待了亚历山大的人马。塔克西拉自古就是学习吠陀知识的中心,东方的婆罗门与王子们纷纷来此求学;这里也是国际贸易枢纽,更是战略要冲。比起权力更加集中的难陀王朝与后来的孔雀帝国,印度西北部的国家有着更多的吠陀部落国家的影子。在旁遮普地区与亚历山大军队交战的国家中,只有一些是君主国,其余都是部落制共和国,大象、马匹与武器是这些国家交战时最关键的资源,但这些掌握在武士精英手中,而摩揭陀王国的战争资源则被王室垄断。
亚历山大与波鲁斯王的象军进行了激战,虽然亚历山大军队赢得了胜利,但人员伤亡惨重,军队士气疲振不堪。亚历山大率军抵达旁遮普东部的比亚斯河畔时收到情报,情报称对岸的国家集齐了更多的战象备战,疲惫不堪的亚历山大军队因此拒绝前进。军中的骚动迫使亚历山大撤军。他沿着印度河穿过了莫克兰沙漠,前往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324年在巴比伦病逝,旋即,他征服印度的战果烟消云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