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立信息管理机构,推动信息技术应用
1979年,为了财政改革和管理的需要,财政部成立了计算中心(后更名为信息网络中心)。该中心成立之初,经广泛调研、选型,从日本引进了一台日立M-150小型机及其8172激光打印机,并成立专题小组进行引进改造,在小型机上建立了一套中文汉字输入及激光打印系统,这在当时属国内首次成功应用。财政部利用这套系统,在全国企业大普查中处理了手工难以完成的数据量,并成为后来许多重大财税改革方案出台之前进行分析测算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财政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二步“利改税”方案出台前的全部普查和测算工作中,该系统处理了3.8万多户企业的各种数据,并通过编制“利改税”测算方案程序,完成了39个改革方案的测算,测算数据量为3000万字符和70万汉字,打印总计100多种报表格式,为国有企业第二步“利改税”方案的正式出台做出了较大贡献。
财政部每月、季、年都要汇总编制许多报表,为快速准确完成大量业务报表汇总编制工作,计算中心研制开发了报表处理程序,各种报表由手工绘制改由计算机处理,将财政工作人员从纷繁的数据手工处理中解脱出来。后来,计算中心又研制出功能更强的CRPG报表软件,大大提高了部内报表编制效率,并在全国财税系统推广,解决了微机在全国财税部门应用软件短缺的难题,促进了计算机在财税系统的推广使用。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使我国的财政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紧跟时代需求。
2.逐步制定信息化规划,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为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全国财政系统信息化建设,1996年7月,财政部成立全国财政系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先后制定了《财政系统信息化“九五”规划》和《财政部机关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财政系统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原则和目标,围绕系统开发、平台选择、网络建设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技术规范和统一的标准,财政信息化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财政部和地方财政部门先后组织开发实施了财政综合信息查询、财税法规、会计电算化、文教行政财务管理等财政业务及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系统,并组织专家对98个应用软件进行评定、推广。财政部机关初步建成交换式虚拟局域网系统,与中办、国办建立了网络通信,与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级财政部门实现了广域网连接和信息资源快速安全传输。(www.xing528.com)
1996年,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关于建立《全国财税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申请,财政部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财政税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建设重点是中央本级和地方财税部门信息基础设施。这期间,财政部共为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配置了美国优利公司A系列、IBM公司AS/400中小型计算机以及机房所需的空调机和UPS电源等设备。全国大部分省市财政厅(局)先后成立了财税信息中心,由上至下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立,为全国财政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有序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技术基础。
3.开展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支撑和促进财政改革与发展
1998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总体要求,财政部推出了以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收支两条线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改革措施。改革增加的工作量是难以通过手工方式实现的,必须应用信息技术才能完成。为此,财政部成立了“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小组,在考察主要发达国家和东欧转型国家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模式和建设经验后,结合我国财政管理的实际需要,经过广泛调研和咨询论证,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着手规划建立“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2001年完成了初步设计,2002年初制定了总体规划,并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金财工程”。
金财工程建设以来,财政部把财政信息化建设提升到财政管理革命的高度,作为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一是相继开发并推广实施了预算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工资统一发放系统、财政经济景气预测分析系统,有力支撑和促进了财政改革的深化和业务的发展。二是开发应用支撑平台,逐步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与统一,构建技术标准统一、数据共享、流程通畅、衔接便利、统一交换的财政业务大系统。三是初步形成了一套覆盖全国各级财政部门和财政资金使用部门的横纵向网络体系,提供了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环境。四是启动了运行维护体系建设,制定了相关标准和管理制度,促进了建设项目的统一管理和规范发展。五是财政部内网网站、门户网站、政府采购网站建设不断加强,信息资源利用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信息化已全面融入财政核心业务,成为财政工作的先进生产力,在推进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