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型生存模式只在此时、此地之中,而占有型生存模式只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之中。
在占有型生存模式中,我们受缚于“过去”所积攒起来的东西:金钱、土地、名望、社会地位、知识、子女以及回忆。我们追忆过去,通过回忆过去的感觉(或者我们以为是感觉的东西)来获取感受。(这便是多愁善感的本质。)我们就是过往。我们可以说:“我就是我的过去。”
将来是对过去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的预期。在占有型生存模式中,人们体验未来的方式与过去相同,比如人们常说“这个人有前途”,意思是这个人将会拥有许多他/她现在还没有的东西。福特汽车公司的广告口号是这样的:“您的未来里有一辆福特”,强调的是将来的占有,就像一些商业交易中的期货(commodity futures)买卖。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对于占有的最根本体验是相同的。
现在是过去和将来的汇集点,是时间的边境站,它把过去和将来联结起来,但本质上与二者并无差别。存在不一定脱离于时间之外,但时间维度并不统治存在。画家与色彩、画布和画笔角力,雕塑家则跟石头和凿子较劲。但创意活动,以及人们对创作的“预想”却超越了时间。这种想象发生于电光石火间,或者多个瞬间,但在这种想象中没有对时间的体验。对于思想家来说也是如此。用文字记录思想发生在时间之中,但构思这一创意行为本身却超乎时间之外。存在的每一种表现形式都是这样。对于爱、快乐以及领悟真理的体验都不在时间之内,而在此时、此地。此时此地即永恒,即无时间性。人们往往把永恒理解为无限延长的时间,这是不对的。
对于与过去的关系,必须要有一个重要的限定。我指的是对过去的回忆、思索与沉思。以这种方式来“占有”过去,过去就是死的。但人们也可以使过去复活。人们可以用崭新的心态体验过去的情境,仿佛它就发生在此时此地;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重新创造过去,将过去激活(象征性地说,让死者复活)。如果人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过去就不再是过去了,它变成了此时、此地。
人们也可以体验未来,就好像它是此时此地一样。当一个人在对未来的预想中充分体验未来的状态,以至于这只是“客观上”,即作为外在的事实的未来,而不是主观体验上的未来,那么未来就变成了此时此地。真正的乌托邦思维就是这种性质(与乌托邦的白日梦相反),它是真正信仰的基础,不需要“在未来”的外部世界将其实现才能将之体验为现实的存在。
我们把时间理解为过去、现在和将来,是由于肉体生存的缘故——有限的寿命、肉体不断需要得到照料以及物质世界的本质使我们必须利用它以维持自己的生存。诚然,我们无法永恒地生存,因为人总是会死的,我们无法忽视和逃脱时间。日夜的更替、睡眠与清醒、成长与衰老以及我们需要通过劳动来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如果我们想要活下去,所有这些因素都迫使我们尊重时间,而我们的躯体要求我们活着。但尊重时间是一回事,屈服于它是另外一回事。在存在型模式中,我们尊重时间,但不屈服于它。但若占有型模式占主导地位,对时间的尊重就会变为屈从。在这种模式中,不仅物是物,所有生命体也都变成了物。在占有型模式中,时间成为我们的统治者。在存在型模式中,作为君主的时间被罢黜了,它不再高高在上地统治我们的生活。(www.xing528.com)
在工业社会中,时间的统治至高无上。目前的生产模式要求对所有生产活动准确计时。受时间统治的不仅仅是永不停歇的流水线传送带,在不那么直白的意义上还包括所有的人类活动。不仅如此,时间不仅仅是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因此机器把自身的节奏强加给了工人。
时间借助机器成为了我们的统治者。我们似乎只有在自由时间里才有一定选择权。但我们往往像安排工作那样安排自己的闲暇时光。又或者我们通过绝对的懒惰来反抗时间的暴政。除了违抗时间的命令,我们什么都不做,由此获得自由的幻觉,但实际上我们只是从时间的监狱里获得假释而已。
(1)这是弗洛姆《逃避自由》的主要话题。
(2)我在《像上帝一样生存》中分析过这些赞美诗。
(3)奥尔教授未发表的论文探讨的是托马斯·阿奎那所说的道德自主性,它非常有助于理解阿奎那的伦理思想,我非常感激他让我读了论文的手稿。同样有帮助的是他的另一篇论文,探讨“罪孽是对上帝的亵渎吗?”(“Is sin an insult to God?”)这一问题。详情请见参考书目。
(4)我的论述只限于对死亡的恐惧本身,至于那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即我们的死会给爱我们的人造成痛苦,则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