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旧约》:放弃占有,解放自由存在

《旧约》:放弃占有,解放自由存在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旧约》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放弃你所占有的,将自己从一切桎梏中解放出来,去自由地存在!历史地看,《出埃及记》中记载了大量游牧民族的传统,很有可能这些传统决定了反对非功能性财产的倾向以及对沙漠生活的选择,因为这种生活是在为自由的生活做准备。在这整个关于解放的故事中,上帝总是对人的道德弱点作出回应。与采集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安息日的概念。《出埃及记》中的历史以悲剧告终。

《旧约》:放弃占有,解放自由存在

旧约》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放弃你所占有的,将自己从一切桎梏中解放出来,去自由地存在

希伯来部落的历史始于上帝对第一位希伯来英雄亚伯拉罕的命令。上帝让他放弃自己的土地和氏族:“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创世记》,12:1)也就是说,亚伯拉罕必须放弃他所拥有的一切——土地和家庭,迁徙到未知的地方去。但是他的后裔们却在崭新的土地上扎根,并发展出了新的氏族。这一过程为他们带来了更加严重的桎梏。恰恰由于他们在埃及变得富有和强大,他们陷入了遭受奴役的境地。他们不再信奉上帝——游牧部落祖先们所信仰的唯一的神,转而崇拜起偶像来,让富人们信奉的这些神成为了他们的主宰。

第二位英雄是摩西。他奉上帝的命令去解放他的人民,带领他们离开那片已经成为家园的土地(尽管终归是奴隶的家园),到沙漠里去“庆祝”。怀着不安和疑虑,希伯来人跟随摩西去到了沙漠里。

沙漠是解放的重要象征。沙漠不是家,没有城市,也没有财富,它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只拥有自己需要的东西,即生活必需品,而非财产。历史地看,《出埃及记》中记载了大量游牧民族的传统,很有可能这些传统决定了反对非功能性财产的倾向以及对沙漠生活的选择,因为这种生活是在为自由的生活做准备。然而这些历史因素只是强化了沙漠的象征意义——一种无财产负担的自由生活。犹太人节日庆典的一些主要象征物起源于与沙漠的联系。无酵饼是供那些要匆匆离去的人食用的,是居无定所的人的食物。会幕(Suka)是游牧人的家,它类似于帐篷,很容易搭建和拆卸。犹太法典《塔木德》把它定义为“临时住所”,是用来住的,而不是人们占有的“固定住所”。

希伯来人向往埃及的舒适生活,向往固定的居所、粗陋却有保障的食物以及那些看得见的神像。他们害怕一无所有的沙漠生活带来的不确定性。他们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耶和华的手下!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边,吃得饱足。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啊!”(《出埃及记》,16:3)在这整个关于解放的故事中,上帝总是对人的道德弱点作出回应。他答应为这些人提供食物:早晨给他们“面包”,晚上给他们鹌鹑。但上帝补充了两条重要命令:每个人应该按需取食。“以色列人就这样行;有多收的,有少收的。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各人按着自己的饭量收取。”(《出埃及记》,16:17-18)

在这里,“各取所需”史上第一次作为原则被提出来,后随着马克思的著述而广为人知。人人都有吃饭的权利,这一点不容妥协。上帝就像母亲一样喂养着孩子,孩子不需要做任何特别的事来获得吃饭的权利。上帝的第二条命令是不许囤积、贪婪和攫取财物。以色列人受命不得储存任何东西到第二天早晨。“然而他们不听摩西的话,内中有留到早晨的,就生虫变臭了。摩西便向他们发怒。他们每日早晨,按着各人的饭量收取,日头一发热,就消化了。”(《出埃及记》,16:20-21)

与采集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安息日的概念。摩西要求希伯来人在星期五那天采集平时双倍的食物,“六天可以收取,第七天乃是安息日,那一天必没有了”。(《出埃及记》,16:26)

安息日是《圣经》和后来犹太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它是“摩西十诫”中唯一一条人们严格恪守的戒律,哪怕是反对宗教仪式的先知们也坚持严格遵守它。犹太人两千多年流离失所,它是最严格遵守的戒律,尽管在离散的生活里要做到这一点困难重重。毫无疑问,安息日是犹太人的生命之源,他们散居各地、无权无势、备受蔑视和迫害,却靠着庆祝安息日来重获骄傲和尊严,仿佛自己是国王一般。难道安息日不就是普通意义上的休息日吗?至少在这一天,人们可以从工作负担中解脱出来。当然可以这么理解,而且这一作用使它几乎可以媲美人类进化史上的伟大创新。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安息日就无法起到我所描述的中心作用。

要了解安息日的作用,就必须深入理解这一制度的核心。它的意义不在于休息本身,不是说不付出任何体力和脑力。这种休息的意义在于重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完美和谐。这一天人们什么也不能建造,什么也不能毁灭,它是人与这个世界的休战日。这一天也不许发生社会变化,甚至扯下一片草叶都被视为破坏和谐,点燃一根火柴也是一样。正是基于这个理由,在大街上搬东西是不允许的(哪怕这东西轻如手帕),但在自家花园搬重物没有问题。这说明禁止的不是搬东西这个行为,而是将东西从一块私有土地转移到另一块私有土地,因为这样的转移本质上是财产的转移。在安息日,人们好像一无所有地那样生活,除了存在别无他求,也就是说,人们表达自己最本质的生命力:祈祷、学习、吃饭、喝水、唱歌和做爱。(www.xing528.com)

安息日是欢乐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人最能做自己。这就是为什么犹太教法典称安息日为弥赛亚时代的提前显现,称弥赛亚时代是永不终结的安息日。在这一天,财产、金钱以及哀悼和悲伤都是禁忌。时间被打败,只留下纯粹的存在。安息日的前身是巴比伦王国时代的沙巴图日(Shapatu),这是悲伤和恐惧的日子。现代的星期日是娱乐日、消费日,是逃离自己的一天。人们或许该问问,是否是时候把安息日定为全世界的和平日或和谐日,定为展望人类未来的日子。

犹太人对世界文化的另一个特别贡献是他们关于弥赛亚时代的愿景,其本质与安息日相同。跟安息日一样,这一愿景带给犹太人生存下去的希望。从二世纪的巴克巴(Bar Kochba)到现代,犹太人虽然对一系列假救世主失望至极,却始终没有放弃这个愿景。跟安息日一样,它是人们对未来时代的憧憬,那时财产将变得毫无意义,恐惧和战争将终结,表达人的本质生命力成为生活的目的。(1)

《出埃及记》中的历史以悲剧告终。希伯来人无法忍受全无占有的生活。虽然他们可以居无定所,只吃上帝送来的食物,但他们离不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领袖”。

因此当摩西消失在山中,绝望的希伯来人要求亚伦为他们打造一尊可以看得见的神像——一头金牛犊。可以说这是他们为上帝的错误而付出的代价,因为上帝允许他们把金银财宝带出埃及。跟金子一起带出来的还有他们对财富的渴望。当他们陷于绝望的时候,占有型生存结构就重新冒头。亚伦用他们的金子做了一头金牛犊,人们说:“以色列啊,这是领你出埃及地的神。”(《出埃及记》,32:4)

整整一代人逝去,甚至连摩西也不被允许踏入这片新的土地。但是新的一代人就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失去了摆脱桎梏的能力,被死死地绑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攻占新的土地,铲除敌人,在新的土地上定居下来,并膜拜他们的偶像。他们把民主的部落生活变成了东方式的专制独裁,尽管规模较小,但是模仿起当时最强大的帝国来却一点不甘落后。革命失败了,唯一的成就是——如果可以称作成就的话——希伯来人现在成为了奴隶主而不是奴隶。若不是具有革命精神的思想家和预言家表达出新的思想并得以流传,这些希伯来人很可能已被忘却,成为近东历史学术专著里的注脚。跟摩西一样,这些思想家没有被领导者的角色腐蚀,也断然不需要采用独裁的统治方法[例如,全歼可拉(Korach)领导下的叛军]。

这些革命的思想家和希伯来先知们重新提出了人类自由的愿景,憧憬不受物质束缚的存在,反对屈从于人造的偶像。他们毫不妥协,并且预言,如果人们封闭地生活在一片土地上,不能自由自在,不能在热爱这片土地的同时又不迷失其中,那么他们将再次遭到驱逐。在先知们看来,被驱逐出国土是一个悲剧,但也是获得最终解放的唯一方式——不仅仅是一代人,而是许多代人将生活在新的沙漠上。先知们在预言新沙漠的同时,也传承了犹太人,最终也是全人类的信仰——一种许诺了和平与丰裕,又不会驱逐或消灭原住民的弥赛亚愿景。

这些希伯来先知真正的继承者是那些伟大的犹太学者,那些拉比们,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犹太流散生活的创建者朱沙南·本·扎凯(Jochanan ben Sakai)。在抵抗罗马人的战争中(公元70年),领导者们决定,与其战败失去国土,不如大家都战死;而扎凯却“叛国”了。他偷偷离开耶路撒冷,向罗马将军投降,并请求允许他建立一所犹太大学。这就是丰富的犹太传统的开端,同时犹太人开始失去他们曾经占有的一切:国家、寺庙神职体系、军事官僚机构、祭祀用的牲口以及宗教仪式。他们丧失了一切,作为一个群体只剩下存在这一理想:认知、学习、思考和对救世主弥赛亚的期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