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传统民俗文化
河南省有许多风景名胜,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比如鸡公山、丹江口水库、伏牛山、王屋;有历史文化古迹,比如,安阳殷墟、洛阳龙门、开封龙亭、南阳卧龙岗等;有武术民俗文化,如少林寺为代表的;有寺庙宗教性民俗文化,如白马寺、中岳庙等;也有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医药民俗文化。这些是自然、前人留给河南人独有的民俗资源,想要发展大调曲艺术,一定要明确其根植的载体要被众人所知。
民俗文化依托于大众生活之中,具有巨大的活力与生机,与其他文化相比,民俗以其生活性、大众性、鲜明性被民众所接受。根植于民俗生活这一深厚文化土壤中的大调曲子,以地域方言、口头语言作为独特的语言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地方特色的文艺民俗。通过这一形式,去发掘整理、保护上述文化遗产,必能达到民俗、曲艺与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大调曲子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同时两者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与百姓生活之中,大调曲子的发音、用韵与地域方言、口语关系紧密。大调曲子的形式与内容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体现传统主流文化的审美意识,对民俗民风起着重要的劝喻教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其他文艺所不及的。大量大调曲子作品充分反映了我们传统主流文化的审美追求,如《古城会案》歌颂了刘、关、张的深情厚谊;《红楼梦台》描绘了贾林二人凄美爱情;这些曲目无不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滋养我们民族数千年的优秀人文价值,反映了支撑我们民族灵魂的精神支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人生活水平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迅速致富让一部分人感受到财富来得太快、太容易而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奢靡之风、攀比之风在民间盛行。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人们的道德素养不断提高,并使精神文明与时代同步,除了以国家的意志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之外,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弘扬正气,讴歌时代风尚、贬抑邪恶所起的教化作用,也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得力法宝。因此,我们研究民俗、研究曲艺,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就是使与民情、民风、民俗有着天然亲缘关系的曲艺,积极地发挥其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以浓郁的生活意蕴和亲切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借助于现代传媒技术和艺术包装,去贴近民众,反映民众的民俗生活,以优秀的作品,传承文明,劝喻当代,教育民众,启迪后人,充分展示中华民族鲜活、多彩、富于神韵的悠久传统文化,促进良好淳朴的民俗民风的形成,使地方曲艺这一传统文艺形式,再现它昔日独有的魅力和风采,在新时期为我国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做出独特的贡献。
(二)大调曲子的发展策略
时值今天,面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不断提高的艺术审美需求,曲艺的革新和发展势在必行,而且“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调曲子的现今衰微,并不说明它不兴盛,只要认真的审视传统的大调曲子,找出地方大调曲子本身独特的优势,从这些优势出发,结合当前文艺的发展态势,就不难寻出地方曲艺的出路。
1.以旧谋新
历史地看,大调曲子毕竟主要是在旧时代生成并且发展过来的旧形式。尽管现在也可能会有新的曲种形式产生,但其艺术的审美方式及其方法技巧却是根植于旧传统的,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即旧的传统形式怎样用来表演新的生活内容。特别是构成曲艺的艺术要素之中,程式性的因素,占取了相当的分量。而所有的程式,均是在反映旧生活的创演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如何运用传统的程式技巧去表现新的生活内容,表现新的思想的主题,便成为大调曲子的革新创造永远进行不断探索和努力的历史课题。
如何使传统大调曲子形式变新,为新时代服务,首先应从内部做起,做好内部的创新。一是创作新曲目。大调曲子本身就与时代有紧密的关系,有快捷反映时代的特点,因此,要想让大调曲子在多种多样的娱乐文化中生存,就必须从曲目的创作上做文章,结合时代特征,创作新的优秀的曲目,以品质优良的曲目来吸引受众。二是要培养新演员。演员是发展大调曲子的最好媒介,他们在说唱过程中,能够促进曲艺艺术的发展。有了高素质曲艺演员队伍,再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就能使大调曲子的传承后继有人。另外,还要积极吸收现代音乐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曲艺时尚好看,吸引年轻的观众。
要从外部下功夫,做好外部的新尝试。可以结缘新的媒介,利用有效的传媒手段,如电视传媒、互联网传媒等,为传统曲艺披上新嫁衣,使曲艺回归民间,为民众带来新的精神愉悦。
大众传媒传播地方曲艺要探索新的机制,要像流行音乐的光盘制作一样,来制作地方曲艺,增加地方曲艺的传播力度。还可以从扎根民间的民俗出发,开发新的曲艺市场,变单打独斗为团体作战,营造集团规模,制造第二个“马街书会”,使地方曲艺红火起来。(www.xing528.com)
(三)寻求多途径
寻求多途径发展是发扬地方曲艺的有效手段和得力措施。一是,民俗文化与旅游行业联手,让省外人,乃至国际友人可以看到、感受到河南民俗、曲艺的魅力。河南的许多县市,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曲艺品种,在推广旅游方面,有文化的优势,除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之外,在旅游的旺季,结合旅游,拟打造“民俗风情文化园”,将观光旅游、民俗风情和曲艺表演结合起来,创建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地方曲艺表演,打响文化旅游的品牌,为地方曲艺的拯救提供途径和生存空间。二是与电视、互联网等传媒合作,扩大受众群体,催生地方曲艺生根的土壤。如南阳市连续两年举办的“大调新韵”大赛,吸引了来自民间的众多爱好者,从中可以看出民众对曲艺的深厚感情。另外,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体,可以给曲艺爱好者提供表演的空间,使曲艺像网络歌曲一样,通过网络传播,拓展曲艺生存的空间。三是与图书出版发行合作,用声光电技术保留优秀曲目。大调曲子传统的师承传统,如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解决大调曲子的继承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为了保留这些濒临消亡的口头优秀文化,与图书出版发行合作,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如2002年,南阳市政府就拿出专项资金60多万元,对南阳大调曲曲词和板头曲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建立了板头曲音像资料库,制作了光碟,完成了8卷本600多万字的《南阳曲艺作品全集》,其中前三卷是大调曲子曲词。著名作家二月河评价这一举措“功德无量,如果不收集,这些东西三五年将会失传,想收集也收集不来。这套书相当于康熙年间的《图书集成》”。通过近些年一些曲艺曲目的出版发行,证明这确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四是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职业表演团体。如职业足球队一样,与企业联手,建立曲艺的推广平台,一方面为曲艺寻找固定的经济支援,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和人气,又可以为企业的宣传找到贴近消费者的途径。五是可以与大学合作,培养曲艺表演、研究和创作的人才。利用大学的高品质的文化资源,为曲艺的传承找到载体。曲艺是俚俗的艺术,与大学结缘可以为它输入新的血液,尤其是曲艺的创作与研究,目前是大家都抱怨是阻碍曲艺发展的瓶颈,而“阳春白雪”又看不上曲艺的“下里巴人”。如果二者能携起手来,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发展。
大调曲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河南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调曲子堪称民族文化瑰宝,在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美学和音乐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注释】
[1]张凌怡、刘景亮、李广宇著:《河南曲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3页。
[2]张凌怡、刘景亮、李广宇著:《河南曲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4页。
[3]钟敬文,民俗学与古典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73页。
[4]倪钟之.曲艺民俗,民俗曲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页。
[5]倪钟之.曲艺民俗,民俗曲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
[6]中国曲艺志·河南卷。
[7]齐坤.空间:仪式音乐分析中的一个维度以上海南汇婚礼和丧葬仪式为例,黄钟,2006(10).第4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