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调曲子演出形式与河南民俗

大调曲子演出形式与河南民俗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调曲子在长期的演唱过程中,形成了曲种本身所具有的演出形式与演出习俗。大调曲子的演唱形式有清唱、对唱、伴唱,一人唱众人和,二人对唱和三人以上的群口唱。大调曲子中的二人对唱或三人以上的群口唱的表演形式进入代言部分时虽无明确的角色分工,但由于演唱者的唱词为第一人称的代言体,所以在演唱时就需要辅以必要的角色声腔的变化或动作上的模仿表演。

大调曲子演出形式与河南民俗

大调曲子在长期的演唱过程中,形成了曲种本身所具有的演出形式与演出习俗。地处中原的河南,历史上一直由传统的儒家道德占统治地位,大调曲子的演唱自然浸润着儒家的道德规范,既追求高雅大方,又遵礼守法。(高雅是指内容而言,礼、法则指演唱规则。)

(一)表演形式

大调曲子以唱为主,少数段子间有宾白,旧时的大调曲子重唱功,轻表演,讲究行腔、韵味,唱时闭目端坐,只求以声传情,很少有表演动作。

传统的演唱形式均为坐唱,一张方桌,演唱者与伴奏者围在一起,唱者手持檀板(俗称牙子)掌握节奏、速度,伴奏者各持乐器,以演唱者为中心左右排列。(还有不少演唱者自弹自唱,技艺高超者,弹唱自如,天衣无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表演形式也不断创新,表演者由原来的坐唱改为站唱,并吸收了东北二人转、山东快书和三弦书的表演技法,加上了表演动作,艺术表现力得以丰富。从坐到站,由静到动,鼓子曲冲破了传统的表演模式,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大调曲子的演唱形式有清唱、对唱、伴唱,一人唱众人和,二人对唱和三人以上的群口唱。一般情况下,多为一人演唱,也有少数为二人对唱或三人对唱的。一人演唱,遇到需众人合唱的曲牌时,伴奏者及听众会自动一起帮腔,称为伴唱(又叫接唱),这种形式对表演以及现场气氛的烘托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显示出“下里巴人”自娱自乐、皆大欢喜的大众艺术特色。

大调曲子中带有伴唱的曲牌是部分常用杂牌,如[银纽丝][莲花落][太平年][罗江怨][剪剪花][叠落]等,其伴唱形式各不相同,风采各异。有的是结尾时重句,如[银纽丝][剪剪花]等;有的则是衬以“咿”“呀”“哎”等字,拖长音以增加气氛。这种群口帮腔、听众协唱的形式,新颖别致,彰显出曲艺重视听众参与、活泼亲切的特质。

大调曲子中的二人对唱或三人以上的群口唱的表演形式进入代言部分时虽无明确的角色分工,但由于演唱者的唱词为第一人称的代言体,所以在演唱时就需要辅以必要的角色声腔的变化或动作上的模仿表演。对唱的唱段既可唱同一个曲牌(如《王婆骂鸡》),又可唱不同的曲牌,这里由曲词的内容、人物的身份和感情需要而定。如《赶舟》中的一段对唱:

公:(唱)[蛮白]说潘安,道潘安。有个潘安上临安。他上临安去赶考。雇佣的是老汉侄儿娃子的船。

陈妙常:(唱)[汉江]既让你的侄儿把相公去送。俺借你宝舟送送与俺。

这种不同人物,用不同曲牌对唱的形式,更有利于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这种形式在现代唱段里较为常见。

大调曲子未搬上舞台以前,传统的表达往往借助于唱功来传达内容,为了更好地刻画不同人物形象、表明人物身份,大调曲子艺人在演唱中增加了“变口”(即乡谈)这一演唱技法。变口多是一些代言体的曲词。如《马胡伦换妻》里的老客是山西人,所以在演唱时用“陕口”(即陕西口音);《赶舟》里的艄公是下江人,用“蛮口”(即下江口音)演唱,既表明江南船工的身份,又丰富了船工诙谐、幽默的人物性格,寓庄于谐,使整个节目活泼风趣、引人入胜。

从演唱特色上来说,大调曲子在形成、完善的过程中,由于演唱者所处的阶层、社会地位与艺术追求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即雅派和俗派。两大流派的区别有以下五点:

一是两派常用曲牌不同。大调曲子雅派多用大牌和昆牌,如雅派曲目《明饯》所用的曲牌有:[垛子头]—[寸子]—[南罗]—[四音打枣杆]—[倒推船]—[玉娥郎]—[二簧平]—[北流]—[背弓]—[叠断桥]—[重楼]—[哭皇天]—[流水]—[垛子尾],共计14个曲牌,其中除[打枣杆][叠断桥]属杂牌外,其余都是大牌和昆牌。而俗派则多用杂牌,如俗派曲目《二嫂买锄》所用的曲牌有:[鼓子头]—[太平年]—[汉江]—[纽丝带垛]—[呀呀油]—[莲花落]—[软鼓尾]—[硬鼓尾],全部为杂牌。(www.xing528.com)

二是音乐风格不同。大调曲子雅、俗两派音乐风格不同,是由于雅、俗两派所用曲牌不同的缘故。雅派多用大牌和昆牌,音乐风格雅致,唱腔庄重浑厚,感情表达含蓄;俗派多用杂牌,音乐风格活泼,曲调易记上口,而且感情表达直露,富有感染力和生活气息。

三是题材内容不同。“大调曲子雅派以演唱文雅、高深、浑厚的才子曲书和著名段子为主,如《浩然寻梅》《隐士词》《游赤壁》等,曲词多为诗词歌赋,有些曲词古奥难懂;俗派则常以贴近百姓生活段子或神话传说为题材旧,如《小二姐做梦》《小寡妇劝坟》《王婆骂鸡》等,曲词吸收了较多的生活用语和方言语言亲切、通俗易懂。

四是演唱形式不同。雅派的表演形式为坐唱,演唱时闭目端坐或目不斜视;俗派的表演形式多为站唱,演唱时还加上表演动作。

五是伴奏乐器不同。雅派伴奏乐器较全,除三弦、古筝、琵琶这三大件外,还有二胡、坠胡、软弓京胡(又叫嘟噜胡)、笛、箫、檀板、八角鼓等,包括吹、拉、弹、打四类;俗派伴奏乐器一般不用笛、箫。

总之,大调曲子雅派追求典雅庄重,而俗派则力求贴近百姓生活、平易近人。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注意到:目前民间的大调曲子演唱更多保留着雅派的色彩,曲目内容也多以才子曲书和著名段子为主,而专业的曲艺团体演出的大调曲子则由于演出市场的需要而以贴近百姓生活的段子为主。总之,无论雅派、俗派都各有市场,广受民众的欢迎。

(二)演出习俗

大调曲予在长期的演出、演唱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行规习俗,保持了它的生命力。

大调曲子雅派的演唱者和伴奏者,无论什么场合,都讲究衣帽整齐,衣服周正,演唱时闭目端坐,拔肩耸顶,以表示品格高尚(按:旧时在客厅演唱,达官贵人的女眷们依例聚在厅堂两边厢房内隔帘听唱,演唱者闭目端坐,以避瓜田李下之嫌)。演唱时伴奏者坐左边,唱者坐右边,演唱前先定神思,后开板。在演唱过程中,如不加长白就不能随便跳韵,这是演唱发展过程中雅派形成的习俗与规则。

旧时的大调曲子演唱不收费,也不公开演唱,玩友、富户请唱时要提前约定。对于能请到这帮人,东家往往会认为求之不得,深感荣幸,于是配好茶、名烟、点心。新中国成立后,不管谁家请唱,只需设茶、烟,备方桌、高椅即可。演唱时间多在夏之夜或年后初二、初三、十五、十六,依然不收费。

大调曲子演唱非常讲究礼节,习惯的做法是:唱前先拱手托板请别人唱,这是礼节;遇到有外地曲友在场的情况,先请外地曲友,后请本地曲友;遇到现场老少曲友都有的情况,则先请老年曲友,后请年轻曲友。

同一场合演唱,演唱者无论几人,都尽量不离题目,若第一个唱了三国段子,下一个也要唱三国段子,表示对前者的尊重。大调曲子艺人之间异常讲究仁义,无论年长年幼,从艺时间长短,均统称曲友。曲友之间为道义之交,情同手足,非同一般。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是曲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互相照顾,盛情接待。曲友的演唱,无论是好是坏,唱完后大家都要同声说“好”,以示鼓励,不能相互挖苦嘲笑。

礼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调曲子的演出习俗深受其影响,维护并继承这一美德,保证了大调曲子演唱者之间的内部和谐,互敬,互学,这也是它的生命力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