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调曲子:揭秘河南民俗之美

大调曲子:揭秘河南民俗之美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离开了民俗生活,曲艺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将会失去生命力。[3]大调曲是表现人们民俗生活的具体样式,它真切地反映着民众的民俗生活。(一)婚俗在大调曲中的反映婚俗是民俗生活中最常见、最能体现民俗习惯的事项。大调曲依赖于民俗生活,因此,婚俗是曲艺中经常反映的内容。另有闹洞房、脱鞋、扔鞋测卜儿女等,无不吻合汉民族传统婚俗礼节程序。曲艺反映民俗生活,长期形成的饮食习俗必然反映到曲艺中来。

大调曲子:揭秘河南民俗之美

大调曲是民俗生活艺术再现,民俗生活决定着曲艺的内容。离开了民俗生活,曲艺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将会失去生命力。曲艺的内容必须反映民俗生活,才有可信度,才有生存的条件,才有活力。“人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社会风俗、习俗以及有关的思想情感,所以要形象地真切地反映人们的生活,就必须以具体的生活样式来表现”。[3]大调曲是表现人们民俗生活的具体样式,它真切地反映着民众的民俗生活。

(一)婚俗在大调曲中的反映

婚俗是民俗生活中最常见、最能体现民俗习惯的事项。婚姻人生大事,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每个人都格外重视。千百年来,经民众的日臻完善,形成了汉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由人们心理情感和意志的驱使去完成,哪怕是最小的一个环节。这种民俗事象在人们生活中的永恒,决定了文艺作品主题的永恒。

大调曲依赖于民俗生活,因此,婚俗是曲艺中经常反映的内容。如流行于河南的传统曲目《小二姐做梦》,描述的是一位深闺思春少女做梦出嫁的情况,从迎娶到拜堂简直是一完整传统婚俗的照搬。

迎娶:前边是唢呐滴滴答答地吹,中间一顶花花轿,新女婿骑马紧跟着……

下轿:出来一对迎亲女,宝瓶壶只在手中托着,迎亲女掀开轿帘子,搀着二姑娘一步一步往前挪,常言道:新娘不沾无极土,脚下边两个红毡倒替着,撒麸子的是俺大嫂,那麸子、草料、喜钱儿,哗哗啦啦望下落:

拜天地:正中央摆着一张天地桌,男站东,女站西,对着天地把头磕…

另有闹洞房、脱鞋、扔鞋测卜儿女等,无不吻合汉民族传统婚俗礼节程序。

民俗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异,20世纪60年代提倡移风易俗,勤俭办婚事,就有了南阳作家袁清臣的现代曲目《拦花轿》。这是一个真人真事真婚俗,是作者在农村工作时,看到一位姑娘拦着迎娶自己的花轿,走到婆家去的事迹后编写的:

花轿刚刚走出村,

迎面来了个大姑娘。

这姑娘不高不低中等个,

穿着一身蓝衣裳。

瓜子脸,红腮帮,

大大的眼睛明光光,

高高的鼻子长中央,

乌黑头发梳双辫,

直挺挺搭在两肩膀,

肩膀上背着个小包袱,

拦住花轿开了腔:

“同志们!您往哪里去?”

夹毡的说:“陈家庄上抬姑娘。”

姑娘说:“陈家庄去抬哪一个?”

夹毡的说:“那姑娘名叫陈桂芳。”

姑娘说:“既是抬她,您别去啦,这个新娘我去当。”

大伙一听哄堂笑:

“这姑娘说话真莽撞,

别的事情可以替,

没见过替人当新娘!

想当新娘你找对象,

怎么能半路拣个新娘当!”

说得姑娘抿嘴笑,

捋捋辫子开了腔:

您知道我是哪一个,

我就是那陈桂芳。

听说你们去抬我,

我半夜离了陈家庄,

特意前来拦花轿,

省得来回跑路累得慌。

陈桂芳拦花轿的做法,极大地鼓舞了青年移风易俗,树立了勤俭办婚事的好风尚,促成新的婚俗的形成。由此可见民众婚俗习惯是曲艺经常反映的内容。

(二)葬俗在曲艺中的反映

葬俗在民间通称白事,标志着人生的结束,是民俗生活中的一部分,曲艺不乏这一内容,如三弦书中的传统段子《诸葛亮吊孝》,虽为诸葛亮联吴破曹一计,但也反映了三国时对死者吊唁的习俗。曲艺中反映丧俗最形象、最具体的要数单口相声《化腊扦儿》,讲述的是三个不孝儿子为夺取母亲遗产、在母亲死后大办丧事的事。丧俗包含了对死者的祭奠、吊唁、烧纸(给死者送钱)等。清明节上坟反映的是祭奠先祖亡灵的习俗,如流行于河南的传统曲目《小寡妇上坟》,写的是一少妇为死去丈夫的祭奠。

清明节上坟祭奠亡灵,虽为迷信行为,却表现对死去亲人的怀念,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民俗事象,曲艺依赖民俗生活,反映民间葬俗事象,葬俗也是曲艺反映的主要内容。

(三)生育习俗在曲艺中的反映

传宗接代的观念根植于民众的心灵深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获得子嗣,延续香火,在民间积累了种种生育习俗。河南坠子传统段子《拴娃娃》就是反映这一民俗事象的。

(四)饮食习俗在曲艺中的反映

河南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非常重视饮食的风格、质量,热情好客就体现了饮食习俗,饮食习俗同样反映到曲艺中。如现代曲目《两亲家》中亲家母对亲家张老八的招待:

炒茄子,拌黄瓜,

豆腐,调豆芽

凉面条子,鸡蛋花,

桌子上摆了一“扑啦”……

这是标准的农家招待客人的食俗谱。除此,还有兰建堂的《女货郎》中大娘对货郎玉芳的饮食招待:

我做的醋熘苤蓝脆嘣嘣响,

鸡蛋炒得黄爽爽,

大米汤,白光光,

油馍烙得软又香……(www.xing528.com)

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的需要,因此,人们十分重视饮食的色调,使之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饮食习俗。曲艺反映民俗生活,长期形成的饮食习俗必然反映到曲艺中来。不但现代曲目中反映其内容,而且传统曲目中也反映这一内容,如传统段子《泥打西太后》《程咬金出世》中都有饮食习俗的反映。

(五)游戏习俗在曲艺中的反映

游戏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民间的各种游戏也是曲艺反映的内容,打秋千、踢毽子、放风筝等,在地方曲艺中都有所反映。如大调曲《踢毽儿》、河南坠子《三姐妹放风筝》等。《三姐妹放风筝》形象地描绘了风筝飞上天空时的情景,把动物描绘得逼真生动:

【鼓头】夏景儿天 开放湖莲

闲暇无事来到河边

水头漂过来一只划船

【鼓尾】划船以上甚宽展

里边摆的是醉八仙

八仙桌子中间放

太师椅字摆两边

桌子上只摆着七个碟子八个碗

四荤四素摆在上边

炒的是鸡子 熘的是鱼片

虎皮酱瓜咸鸭蛋

乌木筷子摆一圈

玉石酒杯金镶的边

斟上一杯葡萄酒

笙琴细乐吹打着玩

弹的是五六工尺老八板

吹的是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知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往后看嗬

船舱里跑出来一个小女孩

这女孩没多大

观年龄也不过一十二三

梳油头 扎双辫

鬓角里斜插着海棠花

柳叶眉 杏子

糯米银牙朱唇鲜

上穿一个花布衫 外套一个黑坎肩

左手拿个纱扇子

右手拿了一个毛头键

兵兵啪啪踢上去

众人都是仰脸观

一踢狮子滚绣球

二郎担山耐人观

三请诸葛踢得好

四马投唐到阵前

五子登科六六顺

七星八卦紧相连

九踢神灯十不全

这女孩又踢个

前三后四左五右六

插花盖顶枯树盘根 海底捞明月

只累得芙蓉面上流香汗

将身坐在船上边

叫妹妹打一打扇

稍微一歇咱再玩

谁家的呀小小的女孩真乃是会玩

民众的民俗生活像一个万花筒五彩缤纷,丰富多彩,是曲艺取之不尽用不完的源泉。除以上内容,还有起居习俗、节日习俗和娱乐习俗在曲艺中的反映。起居习俗在曲艺中的反映,如传统段子河南坠子《西厢记》对西厢建筑格局的描绘:“但只见清水脊的门楼安着吻兽,两边有两溜拴马桩……”;节日习俗中,元宵节有挂灯赏灯的习俗,曲艺中就有《姐妹观灯》《夫妻观灯》的内容。

以上剖析可知,民俗是各地民众生活的体现,在曲艺作品中,叙述的故事内容必须符合特定生活环境的民俗习惯,让听众感觉到所唱的情况是真的,才能引起共鸣,产生艺术感染力。因此,无论曲艺的底本,或是演员的表演,必须对民俗生活加以细致的描绘,真实地展现民俗生活内容,才能吸引听众,曲艺才有生命力。

总之,民俗生活为曲艺提供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素材,它制约着曲艺形式和内容;曲艺依赖于民俗生活,离不开民俗生活,究其原因,使它同民俗事项一样,蕴含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取得了民众心理的一致性,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感召着民众,增强了民众之间的凝聚力和民族群体的认同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