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不良贷款飙升,金融市场化缺失揭示

银行不良贷款飙升,金融市场化缺失揭示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温州局部金融风波发作后,温州金融生态迅速恶化,银行业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金融风险快速转化,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凸显当前银行业信贷质量低和风险防控能力差的问题,暴露了当前金融发展市场化不足,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种种弊端,金融抑制特征明显。金融供给错配成为温州金融债务高发的主要内因之一。

银行不良贷款飙升,金融市场化缺失揭示

温州局部金融风波发作后,温州金融生态迅速恶化,银行业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2015年末,温州不良贷款余额较2011年9月增长13倍,不良率从0.37%一路攀升至3.82%的高位,远高于全省其他地市,温州银行业整体利润出现负增长,部分银行业机构历年来积累的利润已亏损殆尽[18]。反映在法院收案上,银行贷款合同纠纷收案快速增长,2015年达到最高峰(收案数为16101件,标的额为487.14亿元),较2010年案件数增长11倍多,标的额增长超41倍。2011年至2016年,全市各银行机构贷款合同纠纷涉诉标的总额达到1767.04亿元。

金融风险快速转化,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凸显当前银行业信贷质量低和风险防控能力差的问题,暴露了当前金融发展市场化不足,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种种弊端,金融抑制特征明显。突出问题有:

1.金融市场配置能力差,信贷供给结构错位

温州金融突出的“两多两难”中“民间资本多”与“中小企业融资难”本身就是一对悖论,本身就深刻反映金融供给与融资需求的配置错位。对于银行业而言,由于资本市场单一,利率双轨制等金融体制的问题,造成银行信贷资源仍带有稀缺性,致使银行业在融资市场中一直占据优势地位,主动配置市场需求能力缺失。对于温州而言,银行机构林立,同业无序竞争激烈,嫌贫爱富倾向盛行,造成信贷错配。国家在金融供给政策导向上要求向实体经济倾斜,向中小企业倾斜。而在实际信贷结构上,大量信贷资金被少数的国有经济和规模大的民营企业占据,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此次金融调控,采取金融宽松目的之一是缓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现实调控明显存在“定控不准”。所谓“晴天送伞、雨天收伞”,困难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扶持,大量的所谓“优质客户”成为金融机构争抢的对象,“贷大、贷长、贷集中”现象突出。银行宁可将一亿资金贷给“优质客户”,也不愿将一亿元分成一百笔100万元融资给小微企业。到了风险期,融资扩张过度,信贷风险过于集中,埋下隐患。部分规模企业由于资金来得太容易,造成盲目扩张,大量资金流向本应重点调控的房地产、矿产产业等,甚至民间高利贷市场等高风险的投机性投资。最后,想要的要不到,不想要的却撑死了。金融供给错配成为温州金融债务高发的主要内因之一。

2.融资过度依赖借贷,期限错配问题严重

受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限制,温州金融市场的发展亦存在明显缺陷。缺乏规范公司治理的经济模式,难以吸收股权融资或者上市融资,带来多元化资本体系不完善,融资大量依赖间接融资,而直接融资占比明显偏低。一旦遇到银根紧缩,借贷融资因到期无法续期,迅速演化成债务高发态势。而例如上市公司,实际亦是融资形式,金融风险无形被股权式融资隔离,没有债务期限配置风险,经营损失通过股权贬值分担,不容易形成债务。温州上市企业仅16家,而经济规模相当产业相近的泉州市上市企业达到91家,在本次金融政策调控中形成的金融债务就远远低于温州,就是实证。

同时,现有的信贷产品难以接轨市场需求的变化,“短贷长用”期限错配问题突出。银行短期信贷品种在传统产业模式下,针对周期性生产性融资是可行的,计划经济年代国有企业的固定投资靠国家划拨,原材料等生产流动资金靠银行贷款解决,随着生产周期的结束,产品销售回收按期归还贷款,限定贷款期限有利于贷款的规范使用和信贷风险的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形态不断发展,传统的信贷产品难以适应多层次融资的需求。许多成长期的企业以及长期投资的项目融资,固定的信贷期内显然难以回收信贷本金,固化的信贷期限管理造成期限错配,造成转贷“过桥资金”融资畸形发展,一度成为民间借贷过度“繁荣”的主要原由。一旦银根收紧,信贷期限的严格管理又加速了资金链的断裂。

3.正规金融行政化色彩浓厚,风险防控体系僵化。(www.xing528.com)

计划经济遗留的正规金融市场化程度不足,原有正规金融以国有为主,造成银行管理体系行政化色彩浓厚。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在内部考核上,过于讲究责任追究,忽视市场调控。在合同管理上,利用市场优势地位,缺乏平等协商和风险共担精神,融资合同好大文本大担保。在合同出险时,缺乏风险分担和差异化帮扶的市场思维,不是努力追求损失最小化,而是确保责任最小化。由于纵向管理的体制,造成区域同业会商协同处置能力弱化,行业协会机制流于形式,地方政府调控失灵。一旦企业出险,过分依赖司法处置,恐慌性保全和诉讼,类似“杀鸡取卵”的不良贷款处置手段严重有悖市场规则。当前,司法实践中较为突出的表现有:涉企银行债务案件和解率低,过分依赖司法程序,加剧债务滞涨,不良资产处置回收率低。特别在破产重组案件中,重组方案常常因银行业反对无法通过。已经批准重组的企业,又由于银行业僵化的征信管理体制,重组企业难以快速恢复正常的融资信用评级,而使重组实施困难重重。

4.金融监管不足,违规金融多发

现有金融管理体制相对经济快速转型发展,明显体现规制不足,调控失灵。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民间融资上,明显存在权责不明,监管缺位,非法集资多发的现象。在正规金融上,明显存在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发展需求的问题。无论是金融监管和司法审查,仍存在银行资产就是国有资产的惯性思维,缺乏平等保护的市场意识,日常监管引导不足,出险后又出于金融资产回收安全的考虑,对银行业存在的一些陋习过于迁就包容。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套用信用证票据等表外融资手段违规融资多发;变相搭售金融产品、强制返存等违规现象仍有发生;银行信贷资金不当流入民间融资市场隐形存在等。

5.过度使用金融杠杆,造成担保链风险快速传导

银行贷款合同纠纷,从传统的“一个借款人一个担保人”的模式向“一个借款人多个担保人”转化。以温州中院近期受理的案件看,银行债务案件个案平均担保人超过5个,最多超过20人。如某控股公司涉诉主债务余额约3500万元,由控股公司股东22人提供总额达5.8亿元的担保,其中17个个人股东共同提供3亿元的信用保证,致使这17个股东开办企业的贷款均被列入风险关注,面临收贷压贷危机。

目前高位的债务规模,在资金链、担保链和产业链风险的交织作用和传导下,变得错综复杂,处置稍有不慎,便容易酿成重大债务危机事件,其中以担保链风险传导最为严重,成为当前金融风险防控难点。在货币宽松期,贷款发放“贷大贷集中”,造成金融杠杆使用过度,过度授信、多头担保问题严重。目前担保链冗长,且互保联保严重,交织成网难以隔断。一旦出现,容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以金融风波最早出险的信泰集团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其担保链第一圈涉及企业19家,金额5亿多元;第二圈涉及企业115家,担保金额34亿多元,到了第四圈,涉及企业高度411家,金额超过72亿元。整个担保链上的企业数达到730家,金额超过了150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