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国外贸易政策宽松的环境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产业规模激增。
风电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126万千瓦迅速增长到2010年的3100万千瓦。到2010年底,我国已建成802个风电场。[5]水电保持了稳步快速的发展。大型水电工程如三峡、拉西瓦、龙滩等陆续建成投产,五年投产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截至2010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比2005年翻了近一番,达到2.16亿千瓦。[6]太阳能电池产量以超过100%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2007~2010年连续四年产量世界第一,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约为10GW,占全球总产量的50%。我国太阳能电池产品90%以上出口,2010年出口额达到202亿美元。[7]在光伏电池制造技术方面,我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光伏电池效率不断提高,晶硅组件效率达到15%以上。非晶硅组件效率超过8%,多晶硅等上游材料的制约得到缓解,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光伏发电制造产业链。2010年,水电、风电、生物液体燃料等计入商品能源统计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为2.55亿吨标准煤,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约占7.9%。
但是,在我国,新能源产业是仅发展了几年的新兴产业,产业规模如此快速膨胀的背后凸显的是产业的粗放式发展,其表现是产能相对过剩、科研能力不足、先进技术缺乏。(www.xing528.com)
我国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已经出现重复建设、过度投资低端产业链、核心关键技术缺乏等问题,风电和太阳能设备的关键零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2006年,德国和日本同意向我国输出生产多晶硅的相关技术,并大幅降低技术转让费,此后,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我国光伏生产量已达到全球产能的40%,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生产国,中国生产的光伏产品大约10%出口到美国,80%出口到欧洲。2012年,受欧债危机、政府削减补贴、海外市场萎缩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光伏产业持续陷入低迷。年初,美国“双反”初裁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年中,以Solar-World为首的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诉讼。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国内光伏产业巨头无锡尚德被迫宣告破产,光伏产业进入产业洗牌调整期。
其实,早在2009年,政府就已发现国内风电产业规模盲目膨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整治风电设备、多晶硅、钢铁、水泥等产业出现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问题。但从今天看来,似乎是治标不治本。新能源产业发展遭遇今天的尴尬,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的无序竞争,另一方面,政府由于调控与监管不力也难辞其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