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蚕不舍余丝,展示中文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蚕不舍余丝,展示中文文化的博大精深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年前,张秉贵是怎样的精神啊!4场报告,场场爆满,但仍未满足张家口商业战线职工的要求。临行前的晚上,张秉贵又应邀与近百名同行交流,切磋服务工作中的问题。车行两小时,一行人按计划到途中的怀柔县小歇。报告完毕,回到休息室,张秉贵脸色苍白,虚汗不止,双手紧按在心口上,脸上露出痛苦的神色。这天,他应来自老山前线乐团战士的要求,亲自为他们卖糖果。不穿工作服上柜台,这在他柜台生涯中是唯有的一次。

春蚕不舍余丝,展示中文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病了。一年前就病了。可没人知道,也没告诉别人。他仍在奔波,还在操劳,他是在用最后的生命之火,去作最后的点燃,最后的燃烧。

1987年5月2日。北京协和医院。

几位表情严肃、额头沁着汗珠的大夫,从手术室走出来。他们摘下口罩,长吁一声。担任主刀的协和医院院长朱预默默地写下了:

张秉贵,69岁,贲门癌,晚期……

在办公室,有关教授、专家对泣不成声的北京百货大楼领导、张秉贵家属说:“太晚了,太晚了!这病起码在一年前就爆发了!”

“一年前?”在场的人无不惊讶。一年前,张秉贵是怎样的精神啊!一年来,张秉贵是怎样在奋斗,拼搏的啊!

1986年6月12日,天刚放亮,一辆面包车急驶在北京通往张家口的路上,经过4个小时的颠簸,连早饭都没来得及吃的张秉贵,下车后就投入了工作,当天就作了一场报告。

在张家口,张秉贵3天作了4场报告,加上每天的表演,其负荷之重对一个年近7旬的老人来说,是可以想像的。4场报告,场场爆满,但仍未满足张家口商业战线职工的要求。临行前的晚上,张秉贵又应邀与近百名同行交流,切磋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提问,张秉贵一一回答,并列举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事例解难,直到深夜11点,会议主持人再三宣布散会,大家才与张秉贵一一惜别。

没有几个小时的睡眠,第二天一早,张秉贵又踏上了返京的路途。车行两小时,一行人按计划到途中的怀柔县小歇。没料到,怀柔县几位负责人早等候在这里迎接。他们带着歉意,开门见山地说:“张师傅,您这么劳累,我们还想请您给县里作场报告,群众已经等候在礼堂了。”这种特殊的邀请方式,实在出人意料,随行的人都把目光投向张秉贵。张秉贵连说:“可以,可以,我这就去。”喝了几口水,就走向会场。这时,时针已指向10点半了。

这是张秉贵所作的100多场报告中最长的一次报告,也是他最后一场报告。过去,每场报告100分钟,不会相差30秒,这一次,却破例讲了近两个半小时。

报告完毕,回到休息室,张秉贵脸色苍白,虚汗不止,双手紧按在心口上,脸上露出痛苦的神色。可是,刚才,他是那样的精神焕发,他用心头的“一团火”点燃着怀柔人民。张秉贵没有理会自己的病痛,没有听从同来人的劝阻,下午又强打起精神,应邀到县副食商店,为小城的服务员,顾客表演了“一抓准”、“一口清”。怀柔群众,他们当然不会忘记“一团火”在这里发出光和热时的动人情景。

1987年1月14日,是北京冬季数得着的寒冷日子。天再冷,雪再大,也挡不住年近占稀的张秉贵出门。这天,他应来自老山前线乐团战士的要求,亲自为他们卖糖果。

柜台上,张秉贵像平日一样满面春风,神采奕奕,唯一与往常不同的,是他没穿工作服。不穿工作服上柜台,这在他柜台生涯中是唯有的一次。

“张师傅好!”“张师傅您辛苦了!”“战士们到柜台前衷心问候他。

“同志们才辛苦哪,欢迎你们来啊!”张秉贵笑容可掬,他一边亲切地招呼战士,一边表演抓糖。一个战士买两斤糖,张秉贵一样几块地拿了十几个品种,刚称好,包完,便脱口报出款额。这位战士高兴地说:“我要把糖带回前线,让大家都尝尝张师傅卖的糖!”临行前,“老山魂乐团”的同志们将老山前线纪念章亲手佩带在张秉贵胸前,深情地说:如果再来北京,一定再来买糖!(www.xing528.com)

告别了前线战士,张秉贵走出柜台,在办公室里他只能倚墙扶桌而立,浑身虚汗直冒。这次卖糖是他辉煌柜台史的最后一页。他为祖国最可爱的人,站了最后一班岗。

就在张秉贵卧床前的一个月,他还抱病相继参加了北京市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他带去了人民群众关于物价、退休职工待遇问题等的意见。意见和建议经过专门机构研究,被接受采纳了。他最后一次尽了人民代表的职责。

就在这两次会上,张秉贵已不能进食,每天靠两块巧克力支撑着。可是,无论与会代表,还是大会工作人员,都没有发现张秉贵的病情。因为张秉贵每次开饭都出现在餐桌上。为了不辜负选民的期望,尽到自己的责任;为了讨论好,审议好国家大事;也为了不给会议带来麻烦,他在开饭时准时和大家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他强忍着对油荤味的恶心,克制着肉体巨大的痛苦,强咽下几口干饭,然后匆匆离去……

就在这次抱病参加的会上,张秉贵还给北京北兵马司小学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殷切期望孩子们做一个“心中有祖国、有集体、有他人”的接班人。这是他一生中发出的最后一封信,把最真挚的希望寄给了祖国的未来。信,在报上发表后,北京市不少小学开展了“学习张秉贵爷爷”的活动,因为他们尊敬的张爷爷正是一个“心中有祖国、有集体、有他人”的人。

张秉贵住院了。他身在病床,心中系着的全是事业、大楼、工作、他人,唯独没有他自己。守在旁边的孩子有时忍不住劝他:“爸,您好好养病吧,出院了,您才能工作。”他对孩子们说:“我做得太少,人民给我的太多了。你们要听党的话,要多做工作!”他几次把守候他的儿子撵走,说:“有医护人员在这里,你们上班去吧!”孩子们执拗不过父亲,只好离去。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张秉贵的孩子们生平头一次有这么长时间和父亲在一起。小儿子朝庆遗憾地说:“我爸爸的‘一团火’都给了别人,对我们来说。‘一团火’仅是妈妈。”张秉贵从1955年成为北京百货大楼一名售货员后,直到退休,长期住在大楼宿舍,每星期只回家一次。就是这仅有的一次回家,在家里他不是练售货技术,就是到处学习商品知识,无暇和家人在一起。至于家务,全由爱人崔秀萍承担。孩子生病时,只有崔秀萍一人抱着上医院,护理,就是孩子恋爱、结婚,也全由他爱人一人操持。孩子们开始都对父亲有意见,及至懂事了,他们才理解了父亲。

张秉贵的孩子们始终感到遗憾的是,都在北京工作的6口之家,竟没有一张全家合影,也没有一同逛过公园。1987年“五一”节,张秉贵的小儿子要结婚了,4个孩子商量好,这次一定要拍张“全家福”。照相机、彩卷早早买好了,但谁也没想到,就在婚礼的前一天,他们的父亲胃疼难忍,被急诊送进了医院,从此一病不起。

张秉贵的孩子们虽然有不少憾事,但他们却有着无与伦比的幸福,他们为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因为在父亲病重的日子里,他们亲眼看到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素不相识的工人、军人、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人士,对他们的父亲这样关心和爱戴,还有比这更高的荣誉吗?还有比这更大的幸福吗?

有一天,一位军官走到张秉贵床前,庄重地向张秉贵行了个军礼,亲切地说:“张师傅,您前年曾为我们军民共建作报告,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柳荫街3000多军民推选我来看望您,感谢您!”躺在病床上的张秉贵想起了那次热烈隆重的场面。认出了站在跟前的就是51121部队的张政委,他激动地流出了眼泪……

这两天,张秉贵的床头多了一束鲜花。光彩夺目的鲜花,给小小病房带来了生机。当张秉贵知道鲜花是顾客送来的时候,激动地说:“顾客真好啊!……”花瓶下面压着一封信,这样写道:

“张师傅,我是您的一位顾客,1972年当我第一次见到您时,您正在热情地接待顾客。当时,我被您热情周到的服务和娴熟的售货技巧惊呆了。大冬天的,您竟忙得脸上泛着红光,额头渗着汗珠,我不忍心再给您添麻烦,就默默地站在柜台左侧看您工作,以致忘记了时间……看您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像是上了一堂为人民服务的教育课。最近听说您病了,我们单位的同志都很关心,您知道,我们是怎样爱您啊!……”

9月14日这天,张秉贵从昏迷中清醒过来。突然,他眼睛一亮,看到了百货大楼食品部党支部书记邓广凤。邓广凤急忙握住张秉贵的手,看着几天不见,已瘦得变了型的脸,强忍着泪说:“我代表食品部的职工来看您,为迎接十三大、国庆节,食品部正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张秉贵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服务……要做好,……咱们大楼……是窗口,……同志们要保持先进,……我真想在节日回去站柜台,为顾客……”邓广凤含泪连连点头,张秉贵头上沁出了一层汗珠,他继续喃喃着:“要开十三大了……还要加快改革……”

一息尚存,心系事业;一息尚存,心系国家;一息尚存,心系改革;一息尚存,心系顾客——这就是30多年来始终洋溢着“一团火”精神的张秉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