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带着银色圆型证章,他充满了新鲜感和幸福感,一个资本家的小伙计成了新中国百货大楼的主人,一个念头在心中呼唤:必须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为此,他练了多少个清早,又熬过了多少个夜晚。
张秉贵在百货大楼头一天上班。
他穿起洁白的工作服。站在糕点组柜台里,充满了新鲜感和幸福感。他不时用手抚摸一下胸前闪着银光的圆型证章,或者低头看上一眼:“京百——2765”。他感到自豪,这是北京市百货公司统一的号码。从现在起,自己就是这个集体,国营商业的一名工作人员了。
班前会刚刚开过,营业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售货员们都像战士一样,精神饱满地各自上岗站好了位置。4000多平方米的一楼大厅,高大宽敞,洁无纤尘。5米多高的奶白色大圆柱周围是一个个五光十色的货岛,崭新的货架和成排的玻璃柜台一片璀璨灿。站过20年柜台的张秉贵,头一次观赏如此动人的店堂奇景。他意识到:自己站在柜台里,既是这幅奇景的组部分更是这幅奇景的主人翁。一个念头在心中呼唤他:必须竭尽全力为这幅奇景增添光彩!
扩音器里播出了迎宾曲,随着清脆铃声5道大门同时开启,顾客象潮水涌进大厅,欢声笑语,汇成沸腾的海洋。张秉贵在百货大楼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始了。
新来的人员,自然容易引起大家注意,何况张秉贵的年龄是组里最大的,经验也最丰富。他给大家的第一个印象是谦恭和蔼,使人很愿意和他接近,有人甚至说他和杜凤珍差不离。
当时,在北京市商业系统,正在开展学习杜凤珍的热潮。杜凤珍忠诚为消费者服务的精神和“百拿不厌、百问不烦”的口号正在广泛传播。
杜凤珍是1953年9月到百货公司东长安街门市部当售货员的,后来又调来百货大楼,就在2楼针织品部柜台。按理说,近水楼台,百货大楼的职工学先进很方便,但是,糕点组却有人不赞成“百拿不厌、百问不烦”的口号,有种意见说:提这个口号是“无能”。他们认为,只有一拿就准,一答就明才值得学习;另一种说法是:提这个口号是“低三下四”,认为如果这样做,顾客就更难伺候了,更没有人看得起售货员了。
张秉贵对两种说法都不同意,但他只说;“我刚来,还需了解熟悉这里的情况”,同志们听了有点失望。其实,他说的是实话,他对杜凤珍的经验还没有“吃透”,怎好表态呢?
不久,在百货大楼为新职工组织的一次学习会上,张秉贵带着上述两种意见,非常认真地听了杜凤珍的经验介绍,并且利用班前班后的余暇时间反复观察杜凤珍售货,进行着认真的思考。(www.xing528.com)
在讨论学先进的小组会上,讲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听了杜凤珍同志的经验,我有三点体会。第一是要明确服务的对象和目的。以前我在私营商店工作,一向认为众口难调,一人难称百人意。但杜凤珍能做到使每个顾客都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是什么原因呢?私商把顾客当财神爷,因为他开店是为了赚钱,即使低声下气顾客也不可能都满意。社会主义商店是为人民服务,不存在低三下四的问题。如果顾客不满意,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第二点体会是‘百拿不厌、百问不烦’并不是被动的。这个口号的实质同样是让每个顾客满意。百,不过是多的意思。它表达了售货员的气魄和高标准,没有很高的能力是做不到的。我站了20年柜台,也没有碰到过百问的顾客,无论买卖双方都没有那么多时间。杜凤珍体会顾客心理,根据顾客特点介绍商品,正是为了缩短顾客的购买时间。我觉得关键是要不断提高服务本领。如果答复的语言不恰当或者拿出的商品不对路,我们不厌烦,顾客也会厌烦的。第三点体会是成长道路。杜凤珍参加工作才两年就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和境界,我的工龄几乎是她的10倍,成绩却不如她,主要因为她是在革命熔炉里成长的,她得到的有利条件我们都具备,我要珍惜这机会,把以前在私营商店浪费的时间夺回来!我有决心学好杜凤珍的经验,有信心达到杜凤珍的水平——让每个顾客满意。
张秉贵讲得明确、自然、恳切,同志们对“百拿不厌、百问不烦”的两种错误观点不攻自破,大家对这位新来的老职工刮目相看了。
星期日业务忙,停止轮休,每周一次的讲评会就在人员齐全的时候开。这天,组长在讲话中宣读了顾客的一条书面意见:称赞2765号售货员善于体察顾客需求,给顾客带来愉快。顾客写道:我正在养病,胃口不好,想吃糕点又嫌过于甜腻。正在柜台前踌躇,2765号售货员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问明情况,建议买点略带咸味的苏式点心“鸡油芝麻饼”尝尝,果然可口可心,所以写信致谢。信读完了,组长说,张秉贵刚来就为小组争了光,大家要向他学习。顾客表扬是常有的,大家听了反映并不强烈,但张秉贵站起来说“我有点补充”,倒使大家一愣。他说:“我记着一条顾客没有写在意见簿上的批评意见。那是昨天两位顾客在等候时互相谈论,我听到的。他们指着我说:‘这位同志服务态度不错,就是太慢了。’我觉得批评得对。说实话,我没有接待过这么多顾客,真有点应接不暇。我保证接受批评,再练基本功,干得更快些。”
慢在什么地方呢?张秉贵决定先从包点心下手。以前在私营商店,练包包很讲究式样,并不注意速度。因为顾客不多,差一两分钟无人在意,有时为了避免“晾柜台”,还特意稳住顾客多呆一会儿。现在当然不适用了。他除了在柜台上边干边练之外,一下班,宿舍便成了练功的地方。他买了一斤硬点心和一把点心夹子,利用废包装纸练起包包来。码好摆开,摆开再码好;包了拆,拆了又包。自己看着表记着时间。练了两天,包装纸换了好多张,硬点心也弄碎了。不行。他就改变方法,找来些像点心大小的木块瓦片代用,继续苦练,越练越起劲,常常干到深宵,但是速度还是达不到自己订的指标。
开始,住在宿舍里的同志并不理会,后来见他练个没完,便有些议论了。有的老职工讥笑他,说他想当杂技演员;年轻人则说他包得已经够快了,再练没有必要。张秉贵没有理会,还是一个劲儿地练。同屋住的人也有点厌烦了。有人在入睡前问他:“老张,你还再练一会儿吗?”他听出人家在催促他,便悄悄收拾起来,到院子里的一个大磨盘上就着街灯的亮光继续练起来。他不但练包点心包,而且练装点心盒,练捆扎技术,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了,每天接待顾客的人次增加了将近一倍。讥笑他的人佩服了,认为没有必要的人也跟着练起基本功了。
一次,临近下班,顾客不多了。本商品部的一位同志来到柜台前说要买3斤点心装个点心盒,等着急用。张秉贵立即动手,快拿,快称,快装盒,快捆扎、同时把账算好。不料那同志既不接点心,更不付钱,却指着腕上的手表说:“行!这算一次‘柜考’吧!以前我观察过你,这样售货过程至少得3分钟,你却只用了不到1分半钟。”说完嘻嘻哈哈走开了。
组里的同志替秉贵抱不平:“真是岂有此理,哪能这么开玩笑?”张秉贵却微笑着解开点心盒,轻轻把点心放回原处,平静地说:“他关心我的工作,应该感谢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