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是一种包含多种错综复杂关系的整体性全局性的战略关系。处在这种复杂关系中的每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都必然依据一定的条件和标准,为自己确定适当的对外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是如此。为此,也就需要对世界战略格局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对世界各个国家的类型和特点作一定的划分和归并。20年代初,列宁曾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三种类型。其精神,可供我们借鉴。
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十月革命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1920年,在共产国际二大《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中,列宁把当时共有17.5亿人口的世界各国划分为三类,并且指出:“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世界的这样的一幅图景,是因为所有导致革命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基本矛盾,所有引起了对第二国际作激烈斗争的工人运动中的基本矛盾……都是同世界人口的这种划分联系着的。”[14]
列宁把世界各国划成了哪三类国家呢?
第一类,是受殖民压迫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约有12.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70%。
这类国家又分三种。
第一种是有6亿人口,在战前就处于直接的殖民地附属地位的国家,如英国统治下的印度、法国统治下的摩洛哥和日本统治下的朝鲜等。
第二种是有4亿人口,被列宁称为“正在被活活瓜分的”半殖民地国家,如波斯、土耳其、中国等。
第三种是奥匈帝国、德国、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它们战前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奴役殖民地人民的强盗,战后一下子降到了殖民地附属地位,陷于贫困、破产、饥饿、毫无权利的地位。
列宁把苏维埃俄国也划入了这类国家。因为,一方面,战争使它置于同殖民地毫无差别的境地;另一方面,苏维埃俄国已不仅是全世界无产者的代表,而且是被压迫民族的代表。(www.xing528.com)
列宁把这几种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划为一个类型,是从当时世界经济关系来看的。首先是这12.5亿人口的贫困破产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凡尔赛和约破天荒第一次把12.5亿人遭受掠夺、奴役、饥饿和屈居从属地位的事实,用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其次是,列宁认为,占世界人口70%的这些人,在世界革命中占有共同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决不会让“先进的”、文明的资本主义任意奴役下去。
第二类,是保持原来地位的国家,如瑞典、瑞士、比利时、挪威、卢森堡、西班牙等,人口约2.5亿。
这类国家的特点是:资本主义生产比较发达,战时大都保持了传统的中立政策,但战后在经济上已经陷于依赖美国的地位。这些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它们受少数帝国主义强国的剥削和控制,同这些强国既有依赖性,又有矛盾;另一方面,它们又剥削和控制一些弱小国家,对这些国家既同情又有矛盾。这种处境,决定了它们是介于另外两种政治力量之间的一种“中间势力”。
第三类,是少数几个享受瓜分世界利益的战胜国,如美国、日本和英国。
它们是人数甚少、拥有巨量财富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压迫民族。而其中只有美国一国在战争中是完全获利的,它从负债累累一跃成为各国的债主。日本没有卷入欧美冲突,但攫取辽阔的亚洲大陆,也获得了很大利益。这些国家是战后世界人民最危险的敌人。
三类国家划分的基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关系。三类国家分别代表不同的政治势力,在当时的世界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列宁关于三类国家的划分,是在考察当时世界各种基本矛盾发展变化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判断。这种划分改变了此前简单地将整个世界划分为两种制度,用两种制度的斗争来概括世界矛盾关系的做法,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变化的基本特点,更加符合当时的世界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共产国际主导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
当然,列宁的这种划分,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特定条件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推而广之。而且,即使从当时的条件看,某些归并,如战败国的归并,也并不是非常准确和科学的。我们要学习的,是列宁划分世界战略关系所运用的方法和精神,而不是具体的某个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