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俄国实行土地革命,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将没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与此同时,逐步推行共耕制,即公共经营的农业组织,包括农业公社、农业劳动组合等集体农庄组织。
列宁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早在1906年,他就认识到,“农业是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75]。国内战争时期,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干涉,列宁强调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苏维埃俄国能否存在,就取决于能否完成粮食计划。
国内战争胜利后,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他强调指出:“目前整个形势所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作为我们共和国对内对外政策首要问题之一提出来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发展整个经济,首先是发展农业。”[76]只有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进一步解决粮食问题,促进工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列宁坚持从实际出发来制定农业政策和农业计划,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的领导。他反对不对农业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不经过经验检验,就仓促地作出许多不妥当的决定,或者因进行无能的干涉而妨碍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认为制订农业计划要符合每个乡村的具体条件,执行计划也要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有一定的灵活性。地方政权机关的主要任务,是把国家的计划与农民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去完成计划,而不是强迫命令,搞瞎指挥。
列宁主张苏维埃国家机关必须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和帮助,大力支援农业生产的发展。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规定帮助农民的具体内容是:整理农民使用的土地,供给农民优良种子和人造肥料,改进牲畜品种,推广农学知识,给农民以农艺指导,由国营修理厂给农民修理农具,建立农具租赁站、实验站、示范农场、改良土壤,等等。国家要从财政上和组织上广泛帮助农民合作组织,以提高农业生产,特别是进行农产品的加工、改良土壤、发展手工业等等。一切工业管理机关和工人组织也要从各部门的实际出发,支援农业,加强工农业物资交流,帮助提高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国家要正确地调整工人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给农民一种经济上的刺激和鼓励,推动他们发展农业生产。
列宁在农业方面最重要的是关于合作化道路的思想。列宁指出,在俄国这样的国家里,社会主义革命获得彻底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处理好同农民的关系,解决农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列宁深刻地分析了小农所具有的两重性,论证了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1918年1月,苏俄《土地社会化法令》宣布,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要发展比个体经济更有利于节约劳动力和产品的集体经济。战时共产主义前期,列宁一度打算直接由小农经济过渡到大规模的共耕制、甚至共耕制的高级形式农业公社。但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脱离生产力水平,违背群众意愿。列宁意识到:“集体农庄的问题并非当务之急”,“因此现在还不能设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过渡”[77]。
经过艰苦的探索,列宁终于发现,合作制是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好的途径。在1921年4月的《论粮食税》中,列宁首次表述了他的合作社计划的要点。在同年10月的《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合作社计划。在1923年初的《论合作制》一文中,列宁总结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来农村合作制发展的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合作制的意义、性质和苏维埃国家对合作制的政策。(www.xing528.com)
列宁提出的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依靠小农经济,帮助小农经济,同时通过流通领域的各种合作社把千百万小农吸引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生产领域的各种合作形式,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大农业。
列宁指出:“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因为现在我们发现了私人利益即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合适程度,发现了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合适程度,而这是过去许许多多社会主义者碰到的绊脚石。”[78]
合作社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其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合作社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79],“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80]。列宁希望所有的同志都充分认识到,“俄国的合作化现在对我们有多么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意义”[81]。
列宁规定了合作化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他强调,实行合作化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依靠实际例子,采取典型示范的方法,向农民表明合作农业的优越性,从而使他们在完全自觉自愿地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化。农业合作化必须逐步前进,有一个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以便使农民逐渐改变墨守成规的习惯,适应于集体经济,并使合作社能够与不断加强的物质技术水平和不断提高的经营管理水平相适应。
列宁还指出,国家要在物质、财政、组织等各方面给合作社以大力的支持,要在农村开展文化革命,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觉悟水平。
如果列宁的这些思想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苏联的农业也许会搞得好一点。但遗憾的是,后来苏联几十年的农业发展都始终存在着严重问题。在20世纪上半叶,苏联先后发生过三次大饥荒:一次是1921年,一次是1932—1933年,一次是1946—1947年,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饿死。原因既有天灾,更有人祸[82]。到1953年时的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产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