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革命的空间形式是与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形式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空间形式要求有不同的时间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或列宁所说的世界革命,其空间形式就是世界性的,而其时间形式,应该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包含在世界革命进程中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一段时间的革命,其空间形式必然小得多,其时间形式也必然短得多。
列宁“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如前所述,包含三层意思。仔细区分,又可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三层意思综合一体,即为广义的内容,它不仅包括在一国数国夺取并巩固政权这一狭义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这一层意思。狭义的内容主要是空间形式问题,而“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则不仅是空间形式,而且要更多地讨论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形式了。
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是要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样的任务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它在时间上必然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必然要经历一系列不同而又互相衔接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认识到时间形式的长期性和阶段性后,把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作了必要的划分。低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两个阶段具有本质的联系和某些基本的共同特征,但在成熟程度上,又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它们的空间形式必然有很大的差异。
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它能够在局部的空间范围内实现。一个国家,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后,只要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起广大人民群众,并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能够在一国范围内建成社会主义的。如果一般地否认这种可能性,显然是错误的。
但是,对于共产主义的目标和任务来说,一国或数国的空间范围就太狭窄了。共产主义意味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世界经济体系的统一、按需分配的实现,因此,是一种超国家的现象,其空间形式必然是世界性的。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不同制度的国家,与它为邻的社会就不可能消灭国家壁垒,实现世界大同。
所以,一国或数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但不能建成共产主义。20世纪20年代联共(布)党内争论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时,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所说的社会主义,包含了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城乡矛盾消失、高度工业化等项内容,实际上已近乎共产主义。而斯大林所说的社会主义,又是另外一种内涵。双方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标准不一致,在逻辑上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理论上也就难以得出共同的结论了。
社会主义不仅要与共产主义阶段相区别,社会主义本身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判定一国是否建成社会主义或确定在不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时,也要对建成社会主义的尺度作必要的定性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以及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大体有七个方面: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政权、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这些特征大体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具有预测的性质,不能当作绝对的标准。
在具体实践中,每一个特征还都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国家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
每个标准在质上可能比较确定,但在量上却都有不同程度的伸缩性。有的伸缩性小些,如公有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比较容易把握,大致可算刚性尺度。有的伸缩性相当大,如生产力水平、精神文明程度、民主化程度等,在现实中较难度量,大致可算弹性尺度。两种尺度混用,很容易造成判断上的失误,甚至可能导致否认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错误。
为此,必须认清和掌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形式,依据不同的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不同的要求。
当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就意味着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可说在“基本尺度”上“建成”了社会主义。此后,社会主义还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任务,重点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和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
当它完全具备了应有的标准时,那就是在较高尺度上“建成”了社会主义,实际上意味着“完成”了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向新的更高阶段迈进。
抓住时间形式作必要的定性分析,这是我们研究“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或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时需要注意的一个思想方法。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早就确立了革命不能输入、也不能输出的理念。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也是处理相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任何国家的内部发展进程,包括爆发革命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都应该由该国的内部条件和本国人民来决定,其他国家和政党不能随便干预。
所以,本书讨论社会主义革命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问题,也是为了揭示列宁思想的原貌,并根据历史事实作出适当的评析,并不是凭空设想今天或未来的“世界革命”应该如何进行的问题。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30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419页。
[3]同上书,第412页。
[4]同上书,第247页。
[5]《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1,第243-269页。
[6]《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367页。
[7]《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88页。
[8]《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151页。
[9]《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367页。
[10]《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19页。
[11]《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364页。
[12]《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152页。(www.xing528.com)
[13]《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31-32页。
[14]《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357页。
[15]《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48页。
[16]同上书,第218-219页。
[17]《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442页。
[18]《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150页。
[19]《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293-294页。
[20]《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从十月革命到中共十四大》,人民出版社,1994,第80页。
[2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441页。
[22]《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22页。
[2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768页。
[24]同上书,第796页。
[25]《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28页。
[26]《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360页。
[27]《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155页。
[28]《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161页。
[29]《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160页。
[30]《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268页。
[31]《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117页。
[32]同上书,第115页。
[33]同上书,第511-512页。
[34]《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283页。
[35]《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390页。
[36]《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39页。
[37]《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128页。
[38]《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167页。
[39]《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260-261页。
[40]《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163页。
[41]同上书,第162页。
[42]《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1-2页。
[43]《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2017,第7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