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激发学习潜能的方法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激发学习潜能的方法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③心理现状因素。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心理素质包括智能和情意两个方面。就大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差异并不悬殊,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发展存在差异。而心理因素是主要的非智力因素,健康的心理因素能补偿智力因素的缺陷,调动人的潜能,推动学生智力发展。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激发学习潜能的方法

3.青少年成材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什么是心理素质

以往人们总把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简单地归咎于智力因素,关注的是IQ(智力商数)值的高低。近年来,人们不仅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EQ(情绪商数)、AQ(逆境商数)、HQ(健康商数)与人生的质量关系,而且越来越明白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挑战的激烈、因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心理压力,都与人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密切相关。那么心理素质都包括些什么呢?

①智力与能力因素。这种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其中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思维。在观察、注意、想象,记忆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核心作用。能力因素主要是创造力,在组织能力、定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创造能力的作用,体现一个人的健康心理素质。

②非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信念理想、气质性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因素。合理的信念追求、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都是人们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

③心理现状因素。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何自信、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自立,如何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以达到正确接纳自我;不断取得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

④社会适应因素。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双重属性,社会属性是人们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决定了他的人际关系以及能动地适应社会环境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学习心理、竞争心理、责任心理、角色心理、事业心理都可能有所提高。

在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心理素质包括智能和情意两个方面。现代学校强调良好的智能必须与良好的情感相结合,才能有良好的人格。智能和情感原是不可分的,但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往往有所侧重。一般认为“教学”侧重智能,“活动”侧重情感。心理辅导就是侧重于学生的情感和性格的培养。因此,心理辅导成为现代学校的一种标志。

现代学校的启动需要两个轮子:一个是教学,一个是辅导,两者缺一不可。

(2)研究孩子的心理障碍(www.xing528.com)

①胆怯心理。在学习中由于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学生害怕考试,怕考试得不到一个好分数。这种胆小恐惧心理使学生不能正常思维。有的学生到陌生的地方或规模较大的场合,心怦怦跳,为“出丑”而忧虑,怕自己的短处被暴露,因此在交往中学生常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活动。有的学生经常对自己的智力、能力、长相或风度等作偏低的评价,甚至因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对自己全盘否定,觉得一切不如别人,畏畏缩缩,顾虑重重,缺乏自信心

③猜疑心理。有的学生在没有根据或根据不足的情况下,怀疑和猜测老师、同学等。认为老师有偏见,不公正,对同学不信任,常察言观色,甚至胡思乱想,似乎什么事情都与自己有关。

④焦虑心理。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没办好,常埋怨自己笨,效率低,考试时紧张,焦虑,担心考不好,不时因事没干好而生气、发脾气,看不惯别人甚至与人过不去。

除此之外,还有孤僻、冲动、抑郁、闭锁等心理障碍。这些学生心理上的不正常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就大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差异并不悬殊,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发展存在差异。而心理因素是主要的非智力因素,健康的心理因素能补偿智力因素的缺陷,调动人的潜能,推动学生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非常重要。

(3)我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三种模式

心理咨询模式。这是把心理咨询乃至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直接搬到学校里来实施。学校或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开通热线电话、信箱。咨询一般都是个别进行,解决问题比较深入,但其效果往往和咨询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有关。

②心理教育模式。每周安排必修课或选修课,由教师到班级宣讲。有些地区还专门编写了讲稿、课本,便于按班级传授,也称为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③心理辅导模式。就是在熟练掌握心理咨询理论和熟悉中小学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把心理咨询理论具体运用到实际中去。一般是采用以学生参与的小型活动为中心,而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形式。学校心理辅导遵循五大原则:在辅导目标上,是发展与防治相结合;在辅导对象上,是全体与个别相结合;在辅导关系上,是尊重与理解相结合;在辅导功能上是帮助与互助相结合;在辅导方法上,是宣泄与疏导相结合。中小学实施心理辅导应以了解学生为前提,以创设良好氛围为基础,以班级为管理单位,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帮助、互助、自助为基本原则,以每个学生参与并获得发展为目标。

学校具体实施心理辅导,首先应培训教师,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心理辅导员,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特别是班主任,必须善于把班级管理和心理辅导、团队工作密切结合,在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建立班级学生心理辅导档案,然后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组织辅导小组。这样的小组既可开展少先队或班级教育活动,也可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还可开展合作学习、休闲活动。小组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如果仅仅用班级授课的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可能获得了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考试时也能回答得很好,但从人格教育的要求来看,学生在学这些知识时往往变为被动,参与程度很差,不能对提高心理素质起到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