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如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外在求知欲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是通过外在求知欲的诱发,最终引导孩子形成稳定的内在求知欲。孩子的天性和需求为诱发求知欲提供了可能,即提供了“有”,所以诱发孩子的求知欲的主要内容是,从天性出发,着重指出“无”的存在,从而让他们感到“该有”并看清“没有”。由此看来,好奇心对于孩子求知欲的培养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如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2.诱发求知欲的因素

孩子的求知欲是通过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形成的。《论语·述而》里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指求知欲的内外因互相作用的过程最终转变为孩子的自主的求知愿望的状态。

那么,究竟是外因为先,还是内因为先呢?这个问题大家讨论的很多,似乎没有什么定论。但针对不爱学的孩子来说,由教育者对孩子施加影响,从而导致内因的形成并发生作用,应当是可能的。

(1)内在求知欲与外在求知欲

由外因所导致的求知欲叫做外在求知欲,外在求知欲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呈不稳定的状态。孩子在形成内在求知欲之前,随着知识的增加,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外在求知欲的鞭策作用将由强变弱,如果在此过程中过分强调外在求知欲的作用,反而会加速孩子厌学,外在和内在的两者相互作用,才能起到作用。

因此,外在求知欲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是通过外在求知欲的诱发,最终引导孩子形成稳定的内在求知欲。

所谓内在求知欲,就是孩子有意识或者潜意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接受新知识,有意识或者潜意识运用知识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找到动脑的感觉和自己智慧的存在,从而强化了能力的培养,心理感受到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平衡,感受到知识的作用,领悟到学习的真谛,从而产生发自内心地想拥有更多知识的欲望。

(2)诱发孩子求知欲的主要内容

诱发,就是说要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求知的需求和内在动力,主动去求知。

孩子的内心世界由个性、需要以及价值观、态度、动机构成。个性、需要、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态度,态度是这三者的综合。态度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形成动机,动机在外界时间地点条件都适合的时候就会产生行为。

一个人只要注意到某一个事物,他就会对它进行认识,而且伴随着认识,还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基于这种认识与情感,人就会对这一事物形成一种反对或者赞成的倾向,这就是这个人对这一事物的态度。

所以,态度就是一种心理倾向,既包含着理性的认识,也包含着情感的体验。态度是产生动机的一种准备状态和愿望。态度包含着认识、情感和自主选择三个内容,其中核心是自主选择,这是最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成分,是一个人内心世界中核心的核心。

一个人的认识与情感是由客观条件、主观的个性和需要以及主观能动性决定的,而最重要的是主观能动性。当一个人处于逆境时,危害最大的不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而是自己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与控制权,让自己被客观条件牵着走,也让自己的恶习、本能牵着走,好像一艘船,不但随波逐流,而且发动着机器,失去了控制,横冲直撞……

人的心理活动是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所以周围世界的结构特点也必然反映到人的心理活动上来。人们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结构和因果关系物理世界中,一切物质都在持续地运动着。因而人也具有一种相应的心理特征:总喜欢追求规律性,总喜欢追求对称、均衡、持续、普遍、完满等。

如果在某种条件下这种规律、对称、完满等等有了缺陷或者遭到破坏,该有而没有,这就出现了空穴。这种空穴会让人产生上面所说的完满心理,使人产生一种欲望,希望去填补上这个空穴,可以把这种欲望比喻成空穴产生了吸引力。知识结构与能力机构上也会产生这种空穴。因此,启发就是形成空穴,所谓空穴就是“该有而没有”,它是由一些已有的东西特殊地组织在一起衬托出来的局部的“没有”。怎样形成空穴呢?一是让孩子感到“该有”,二是让孩子看清“没有”。

孩子的天性和需求为诱发求知欲提供了可能,即提供了“有”,所以诱发孩子的求知欲的主要内容是,从天性出发,着重指出“无”的存在,从而让他们感到“该有”并看清“没有”。把知识的学习放在知识体系中去理解,让孩子不但知道该知识点,而且知道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这样就会使新知识很容易被原有知识兼容,在兼容过程中,培养更高的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更多求知意识。

前面说过,求知欲是人内在的动机和愿望,所以,一定不能阻塞了孩子内心深处向外延伸的线路。内在线路阻塞,就不可能与外在的影响对接,那样你怎样打骂,怎样苦口婆心,怎样恨铁不成钢,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就会把你的话当作耳边风。

孩子不爱学,通常不是家长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人为地阻塞了孩子的求知欲输出的线路和接口,比如梦想、好奇心成就感、感恩、发奋、发愤等就是需要经常疏通和维护的重要接口。(www.xing528.com)

(3)好奇心、上进心与求知欲

①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受认知的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总想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总会问些诸如煤为什么是黑的、雪为什么是白的等等之类令家长啼笑皆非的问题。他们甚至还会出于好奇,把爸妈给他们刚买来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把活蹦乱跳的小金鱼扔进滚烫的开水里。

好奇心往往能够促使孩子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产生求知的欲望,产生兴趣,从而在这种欲望、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去探究,去思考,去学习,去发现,使他们最终可能成功、成才。对于学习尤其这样。无论是学龄前阶段,还是真正成为一名学生,知识的海洋对于他们来说,永远充满了奥秘,充满了神奇。这也正是促使他们产生好奇心的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他认为学生学习最可宝贵的动力就是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中的乐趣以及对学习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爱迪生小时候就是个充满了好奇心的孩子。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小爱迪生回来。他的父母亲都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他:“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却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爱迪生是看到母鸡能孵小鸡,觉得很奇怪,他就想自己去试一试。爱迪生好奇爱问。由于他问的问题太多,他家的大多数成员甚至都不想回答。但是,他的母亲总是试图帮助他。也正是他母亲的耐心和帮助,才促使爱迪生喜欢上了科学,后来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

由此看来,好奇心对于孩子求知欲的培养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在儿童时期,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与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对于他们的成长,良好的习惯、倾向、态度、爱好的形成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好奇心往往只是孩子一时的冲动,要真正使孩子能够坚持下去,还必须要像爱迪生的母亲那样,及时加以帮助和引导,使孩子把对事物一时的探究欲望化为长久的兴趣和动机。

②上进心。上进心是孩子成功的关键所在。孩子不管具有怎样的缺点,但他们表现出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常常令成年人感到惊讶。在父母们赞叹自己的孩子聪明或是埋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的同时,应激励孩子求知上进。因为上进心是几乎所有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从古代到现代的科学家和企业家无不如此。微软的创立者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孩子,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也大多有这样的特征。富有上进心,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能力。

孩子强烈的上进心首先来源于对远大目标的执著追求。所以父母应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发孩子为了实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上进心。

求知欲是激发孩子上进心的内在动力。求知欲是推动人们自己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内在要求,它是探索、了解自己所未知事物的欲望,是人们追求知识的动力。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碰到问题、面临任务,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冲动,这种情况多次反复,求知的冲动就逐渐转化为人的内在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能够促使人坚持不懈地探究知识。

求知欲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一种可贵的主动求知的表现。一个求知欲强烈的人,总是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从中捕捉自己需要的奇妙的猎物,获取新的知识。

小爱因斯坦的父亲给他买来一个小罗盘玩。小爱因斯坦拿到这个玩具,高兴极了,摆弄来摆弄去爱不释手。忽然,他的眼睛被玻璃下面轻轻抖动的那根红色小针吸引住了。他把罗盘翻转过来,倒转过去,可罗盘下的那根小红针老是指着原来的方向不变。他好奇地问父亲:“爸爸,这根小红针怎么老是不变方向呢?”父亲没有马上回答他的提问,而是对他说:“你再好好思考思考。”

就这样,一个小罗盘唤起了这位未来科学家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可见,求知欲具有神奇的效力,它能激发起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毅力,激发起孩子强烈的上进心。当孩子在奋斗目标和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进取时,身上的缺点会越来越少,而优点会越来越多,父母此时更应当不断地激励孩子,使他们保持永远的上进心,纠正身上的毛病,攻克学习的难关,一步步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

有缺点的孩子更需要激发上进心。孩子都是有上进心的,包括那些缺点、毛病比较多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肯定和鼓励。当他们由于进步或是做了好事而受到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时,都会在情绪上得到满足,精神上受到激励,在心理上产生快感。这样,积极的内心体验就会逐步丰富和加深,从而更增加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产生再进步或做好事的欲望。如果孩子总是受批评,总是产生不快的内心体验,他们的情绪就越来越低落,逐渐丧失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缺点也就越来越难以改正。

其实,缺点再多、毛病再多的孩子,身上也总有积极因素,总有所长,只不过是不太显著、突出而已。如果父母不抱成见的话,肯定会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的优点。问题是,很多父母对于身上有些缺点的孩子总是抱有成见,从感情上就讨厌,即使孩子有积极的因素也视而不见。抱着这种态度和情绪教育孩子,只能是批评来批评去,孩子的进取心和精神支柱就在父母无休止的批评中被销蚀了,搞垮了,反而更难教育了。

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个原则对于任何孩子都是适用的,对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来说,尤其要少批评,多表扬。这样做,有时候会在孩子身上产生奇效。

有一个孩子很贪玩,每天放学后就像出笼的小鸟,尽兴地玩耍。直到玩得满头大汗,才去做作业。作业也极为马虎,常常出错。父亲为此很生气,几乎天天批评、数落他,可孩子总也改正不了贪玩的毛病。恰好孩子的舅妈从外地来,她是个教师。舅妈看这孩子和小朋友玩得很好,趁他回家喝水的工夫,边替他擦汗边对他说:“你跟小伙伴们玩得不错,很团结,还知道让着别人,真是个好孩子。你能不能先和小伙伴们一块做完作业再玩?做完作业再玩,不是玩得更开心吗?”孩子很懂事地点点头。从此,孩子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他总是一放学,先做作业,然后再去玩。为什么这样就很有效呢?是因为舅妈发现并抓住了孩子能团结人、知道谦让这一积极因素,给予充分肯定,使之受到了激励,然后加以引导。在某些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孩子身上,积极因素表现得不太明显,甚至是潜在的,很难发现。要做到“奖子一长”,父母必须努力克制自己无益的感情冲动,不用直接的批评,而改用期望、信任和鼓励,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这样,效果肯定会更好。

有缺点的孩子也有上进心,他们更需要父母们的激励。父母一定要学会去发现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且予以鼓励和赏识,这需要父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投入一定的耐心和爱心。只有这样,才能给有缺点的孩子以进步的动力,使这些孩子自觉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最终成为健康、快乐、积极上进的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