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
父母如何在尽了教养的责任之余,还能愉悦地、有成效地教育出健康快乐的下一代,有赖于与孩子跨越沟通的障碍。现今时代,由于工作的压力和工作的节奏,使得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沟通越来越少,再加上不断更新知识和社交的需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相对较少,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培养都是不利的。
不当的沟通只能导致无效的沟通,同时还会增加孩子的对立情绪。沟通的方式孩子喜欢,沟通的结果能给孩子感到幸福就是好的沟通,就是成功的沟通、及时沟通与有策划沟通的作用。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有下面四种方法:
(1)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
所谓尊重,最简单的解释是:相信孩子“句句实言”、“皆无戏言”,家长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①别小看孩子,要信任孩子。作为父母,只要真正尊重孩子,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了解孩子,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和途径,那么,所谓的“代沟”是可以填平的,父母一定能与孩子亲密融洽的相处。
有的家长认为,十来岁的孩子啥都不懂,小毛孩儿一个,我是大人,是父母,怎么可能平等呢?我教他就得听,我要求他就得做。孩子需要尊重,但得不到,在大人面前他们总没有平等对话的机会,被动地接受父母的管束,有话不能说,有意见不敢提,久而久之,自己的想法不敢或不愿与父母交流。这样当然就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有个14岁的中学生被人怀疑偷了一辆自行车,父母知道后第一反应就是动手打人。孩子一再申辩自己冤枉和无辜,父亲根本不信,只是强调丢了家里人的面子,没脸见人,结果孩子自杀了。假如家长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品德,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局。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
父母不要将孩子仅仅看作孩子,还应将他们看成是已经有独立意识、能独立分析和判断、有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正在逐步成熟的人。父母应该是开明、民主、善解人意的朋友导师。这样孩子才能在毫无挫折的情形下,和你畅所欲言。其实,与孩子沟通,并不一定非以父母为主线不可,有时候只要听听他、看看他、摸摸他、赞同他、鼓励他,孩子就会说出很多心里话。
要充分地肯定孩子,公正地评价孩子。不要当着别人特别是孩子的同伴的面批评孩子,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孩子生气闹情绪时,他可能不愿意或无法以语言表达,这时就应该帮助他表达出来。譬如,孩子一句话也不说时,可以试着问他:“你是不是很生气?”“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做错了?”“你是不是觉得我骂你骂得过分了?”“你是不是认为爸爸妈妈不公平?”当你这样问他时,孩子就比较容易回答你的问题,父母也更容易了解他内心的感受并帮助他表达。又譬如孩子睡不着时,也可以试着问他:“你很害怕是不是?”“你害怕什么呢?”有时候,当你这样对孩子说时,他害怕的担子可能就减轻许多了。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尽量把内心的感觉表达出来。
②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给孩子“个人空间”。孩子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房间是十分重要的,是他们自己的领地,在那里交谈、吃、玩,虽有许多吵闹声,但那是快乐。过多干涉孩子的隐私,他们会有情绪和不满,比如简短无礼的回答,拒绝和你去某地,几天不与你说话等。许多父母并未意识到,孩子们不想你拖着他们走,否则他们可能经常躲避你,隔阂会进一步加剧。
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天地。孩子渴望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隐私区,家长尽量不要干预他们的私事,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还有些孩子喜欢独处,不愿意与家长在一起,尽管如此,他们却不希望家长也这样对待他。
许多父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为子纲”,父母是绝对的权威,不论正确与否,子女必须绝对服从,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往往是单向的,我说你听,我吩咐你照办。有的父母出于疼爱孩子,担心孩子的身体,担心孩子的学习,担心孩子的品行。所以,一天到晚无微不至地关照着自己的孩子,上学前反复叮嘱,放学后又不停地询问,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内心感受。长此下去,不仅让孩子感到父母“烦人、啰嗦”,父母的威信也因此降低了。这些习惯对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十分不利。
③与此同时,要给孩子留下心理空间,不要把每事都问当作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有这样一个母亲,自己是个教师,对14岁的女儿管得很紧,看得很严,问得很细,母女关系越来越紧张。孩子在自己房里的书桌上贴了一张字条:不经本人允许,翻阅桌上的东西是不道德行为;还在抽屉上装了一把锁,日记本也买带锁的。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气得骂女儿把家人当小偷防范。就是这位母亲,千方百计侦察女儿的行为,偷看女儿的日记,私拆女儿的信件,偷听女儿的电话,凡有女儿的电话,都追问是什么人打来,是男是女。为了气她妈妈,女儿总说是男同学打来,这更不得了。母亲接下来就问是什么关系,谈什么内容,结果当然就是大闹一场不欢而散。
人生的路毕竟靠自己走,得到父母尊重和信任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自尊自信的人,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也才能和谐发展。事无巨细样样过问才放心,孩子没有自己的行为空间和心理空间,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引起孩子极大的不满和反感。其实人与人之间应该适当保持距离。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希腊神话中说宙斯有个“潘多拉的盒子”,严格禁止别人偷看,越是禁止,越引起别人的好奇,她的侍女潘多拉出于好奇偷偷打开,结果将灾难和不幸都降到了人间。对初中生的所谓早恋问题父母就不要过分敏感更不要用单纯禁止的办法来消极防范,否则物极必反,事与愿违。
(2)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父母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多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同时父母也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放下架子,诚恳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和无知。对子女比自己强的地方应认真、虚心地学习,不要视而不见,或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向孩子学习有损家长的形象,这就大错特错了,这实际上是告诉孩子可以不懂装懂。如果在自己的子女身上找不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那就说明家长不能辩证地看待自己。正是这种相互学习,能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www.xing528.com)
充当“顾问角色”,不替孩子做决定。父母给孩子建议,甚至好的建议他们也可能会不采纳,他们需要的是顾问、支持者。当你知道孩子犯了错误,重要的并不是急切地提出批评,而是帮助他们把情况弄明白。通常孩子们认为他们自己有能力来解决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喜欢家长指责他们做不好、不会做。家长可以协助他们分析发生的事情,引导孩子想出解决的办法。
(3)在帮助孩子减压过程中有效交流
①与孩子交流,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在乎他的,让孩子知道无论他遇到任何问题,你都会倾听他的谈话。
②让孩子知道他是独一无二的,他是特别的,孩子需要你的关注。
③学会当一个好听众,多听少说,要从孩子谈话时的语气、用词和动作中捕捉孩子的情绪,理解他想得到的是哪一种帮助。有时孩子只是想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并不一定想从你这里得到结论和答案,所以父母没必要每次都给孩子建议。
④学会与孩子商量事情,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从他的角度帮助他解决问题。
⑤如果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要抽空分别带孩子单独外出,让每个孩子都有与父亲或母亲独处的机会,往往这个时候,是孩子最放松、最容易让父母接近他的思想的时候。
⑥如果家庭有变动的计划,如搬迁、旅行等,应该早一些让孩子知道和参与。
⑦父母要有乐观态度,记住半杯水原则——尽量看到那满的半杯,凡事往好的方面想,这样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⑧不要轻易被孩子的言行激怒,比如说,孩子在叫嚣着“Mom,I hate you”时,可能他实际上表示的并不是他真的恨你,而是:“妈妈,这次我是真的生气了,我太生气了!”
⑨如果孩子遇到的压力和问题,做父母的自己小时候也遇到过,不妨把自己的糗事也拿出来和孩子说一说,让孩子理解原来大人小的时候也是一样会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切身的实例,可以用读过的书里相关的故事、或是别人的经历的例子。
减压是人一生中反反复复不断遇到的问题,希望这个方法能对读到它的朋友们有所帮助,如果能帮助父母、父母再帮助小朋友,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4)家长要多与孩子在一起,多参与孩子的活动
据一份问卷调查,“节假日你喜欢什么样的活动”一项,55%的学生希望能与家长或朋友一起娱乐或郊游,超过88%的学生喜欢各种体育活动。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却很少有这样的“雅兴”,很少去满足孩子的愿望和要求,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应该和孩子聊聊天,出去玩玩,从而失去了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机。
孩子喜欢的活动,只要是健康无害的,作为家长都应鼓励和支持,尽可能挤时间参与,父母融入孩子的喜怒哀乐之中,与孩子玩到一起,不仅可以在活动中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而且可以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孩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进行沟通之前,必须先把其他的问题抛开;若是仍处于“情绪化”的情况下,则暂时不要进行沟通,等事过境迁后再谈。
为了把孩子的人生基础打好,家长不仅要把自己的时间多给孩子一些,还要努力和孩子一起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在不断地成长,因此父母需提醒自己,进行沟通时,除了把握上述所说的原则和技巧以外,更应该随时充实自己,让自己处于进步的状态中,这样,便不用担心会有代沟的存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