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可以为自己服务,用得不好,一味地沉迷其中,会给孩子带来许多危害:沉溺于网络生活造成孩子心理变异;只愿面对一台冷冰冰的电脑而忽视了身边的亲情和友情;网络色情和暴力严重危害“免疫力”低弱的青少年一代;间接和符号化的交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和愿望;网络高技术容易使有的中学生对网络技术产生过度崇拜;网络世界极大的虚拟性更加重了现代人的信任危机。有社会学家说,中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尚不完全具备判断和驾驭能力,好奇心常常会摧毁他们有限的自控力,因而很难做到自觉抵制网上色情、暴力、欺诈等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害,容易导致道德沦丧,荒废学业,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甚至走上自杀、犯罪的道路。
有数据显示,初中生有37%的学生接触过黄色网站,有48%的初中生接触过含不健康思想或含血腥暴力的不良游戏,有28%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这其中男生多于女生,有25.2%的学生经常上网聊天,其中12%的学生沉溺于上网聊天,这里面女生多于男生。
沉迷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身心健康不佳、人性异化
中学生面对网络社会生活的变迁导致的心理上的动荡、矛盾、不适应现象日趋加剧,加上中学生社会阅历浅、自我发展意识发展不健全、自我教育能力欠缺,导致他们的人格缺陷问题。诸如: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分自恋,不负责任的态度,无端作恶、厌世,以自我为中心或反社会。案例:某学生是一个内向学生,除了上课,其余大部分时间都会在网上四处游荡,与别人聊天,不喜欢与同学老师交流,每个星期都会有十几封网友的来信。还有另一种情况:网络是“安全”的,网络行为可以不符合社会规范,可以不负责任,撒慌、欺骗、伤害他人习以为常,不必担心网络行为会受到别人的指责,甚至要受到惩罚,缺乏罪责感和羞耻心。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对任何人或事都不爱护也不忠实,行为冲动,经常违反校规,犯错后既无后悔之感,又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2)道德观念弱化及道德失范
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其中很多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尤其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以及冷漠、残酷的人际关系严重侵蚀着当代中学生。“网络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拟性,“网络人”可以伪装或隐匿自身的真实身份,可以不承担义务和责任,可以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无所不为。加之中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道德自律行为和意识淡薄,容易做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的事情。诸如:在聊天室污言秽语、“多角恋爱”等。
网络虽然创造了虚拟的现实环境,能够为我们提供角色实践的场所,也促进了人们突破传统线型思维的束缚,但同时也带来了“多媒体人”的思维模式,不利于情感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提高。面对信息的大爆炸,许多中学生出现知识紊乱现象,滋生出许多认知障碍,如信息焦虑症。由此阻碍中学生认知逻辑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www.xing528.com)
(4)社会化不足
中学生在网上交友很少是用心深交的,这样的人际关系是脆弱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学生沉迷于网络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交往,长期“人—机”式交往,在虚拟环境中漫游旅行,会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人际情感萎缩、人际距离疏远。
(5)降低能力,影响学业
这也许是家长们到目前为止最为关注的一大危害。虽然电脑网络信息丰富,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跟电视一样,使学生看多想少或只看不想,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就会逐渐下降。有调查表明:经常上网的中学生,他们的写字作文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论欣赏能力,要比没有上网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
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上网并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玩电脑游戏、聊天。网络游戏题材丰富,像科幻、武打、比赛等,因此,一些游戏迷宁可不吃饭,也要省下钱进网吧过一把瘾,久而久之,就会玩物丧志,荒废学业。调查表明,上网的中学生有80%以上是打游戏,15%~16%是交友聊天,真正查询资料用于学习的为数极少。有13%以上的男生很喜欢上网或迷恋上网,达到了严重影响学习的地步。
(6)网上交友,上当受骗
还有的青少年上网聊天、交友,侃得天昏地暗,以为浪漫之极,遇到了知己。然而,网上交友,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据一项香港青少年在互联网上交友的调查显示,有70%的青少年在网上结识新朋友,其中50%的青少年与网友见面、通信、打电话等。网络专家指出,由于网络具有跨国界的特性,因而各种骗术层出不穷。中学生思想单纯,与网友交谈时往往实话实说,结果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以致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