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每一次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每一次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都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的机遇,进而推动新一轮的发展。当前,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和积极引领新常态。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眼明手快地抓住新常态下蕴含的难得机遇,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利用我们邵阳加快发展的现有条件。
一是宏观形势有诸多利好。首先,外部环境更加宽松。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浪潮正在兴起。国家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部署实施“一带一路”和“一带一部”等区域发展战略。邵阳地处珠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地区,既属于中部地区中心,又享有西部地区政策,在争取大批战略性项目方面面临着重大机遇。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央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做经济工作的同志特别是做金融工作的同志都知道,经济过热时,政府主要是通过压缩投资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与存贷款利率来进行调控;经济过冷时,政府主要是通过扩大投资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与存贷款利率来进行调控。去年以来,中央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于2014年4月25日、6月16日和2015年2月5日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于2014年11月22日和2015年3月1日两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并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传统产业设备更新、生态环保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其次,产业转移加速流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已经到了主要发展金融、物流和贸易等服务业的新阶段,劳动密集型等产业急需向内陆地区转移,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这为我们招商引资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更大的现实可能。再则,改革创新催生动力。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政府机构、行政审批、投资融资和税费征管等改革大力推进,特别是简政放权和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获得丰厚的政策机遇和改革红利。
二是政策支持不断加大。通过几届领导班子的努力,我们争取了诸多方面支持邵阳加快发展的政策。比如国家层面的政策主要有八项,即国家贫困县政策、国家少数民族县政策、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政策、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开发与扶贫攻坚政策、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试点城市政策、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国家特殊县财政困难补助资金政策和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等;又比如省级层面的政策主要有四项,即省级贫困县、省级革命老区、省级大湘西开发政策和湘商产业园区建设政策等。特别是去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国土资源厅和省环保厅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快邵阳湘商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支持邵阳湘商产业园区建设。邵阳历史上,在省委和省政府支持下,由五个重要部门牵头,专门发文支持邵阳,这是仅有的一次。这些政策不仅内容实在,而且含金量大。只要我们做好跟踪对接和项目落地工作,那么上面的政策优势就会转变成为邵阳的发展优势。
三是后发地区的优势凸显。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邵阳长期处于欠发达地区。但是我们辩证地看,后发里面自然有后发的优势,渐变之中蕴含着突变的必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我们的这个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生态包容能力更强。因为,我们欠发达,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生态环境破坏不大。加之近几年来,我们按照把邵阳建设成为我省西南的生态屏障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6%,比全省高3.6个百分点,整体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当全国各地日渐突出的环境问题集中爆发时,我们邵阳却是“风景这边独好”。这既有利于我们吸引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产业项目,也有利于我们承接别人因生态压力较大而承接不了的产业项目。其二是“腾笼换鸟”成本更低。新一轮产业结构大调整,需要打破一些“坛坛罐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腾笼换鸟”。因为,我们欠发达,所以过去建的“笼”不多,现在要腾的“笼”也就相对较少;因为,我们欠发达,所以过去养的“鸟”不大,现在要换“鸟”也就相对不难。其三是换挡减速压力更轻。我们在座的各位中不少同志是汽车驾驶员。比如说如果同样的道路不同的车辆,同样的车辆不同的载重,那么在同样的环境下换的档不同、减的速也就不同。同样是上坡,体积小的车就能比体积大的车跑得更快,载重少的车就能比载重多的车跑得更快。我们邵阳这部“车”,不仅体积小,而且载重少,相对发达地区而言,换挡减速的压力自然要小得多。从这种意义上说,发达地区换挡减速之时,就是我们邵阳后发赶超之机,就是我们邵阳加快崛起之期。“船小好调头,车小好爬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www.xing528.com)
四是历年打下良好基础。长期以来特别是2007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奋斗,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项工作呈现令人欣悦的局面,为我们在新常态下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几年,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409.5亿元增加到去年的1261.6亿元,年均增长12%,增长了2.1倍;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186.4亿元增加到去年的1267.8亿元,年均增长34.4%,增长了5.8倍;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63.2亿元增加到去年的491.1亿元,年均增长19.6%,增长了6.8倍;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25.3亿元增加到去年的117亿元,年均增长20.6%,增长了3.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136亿元增加到去年的488.2亿元,年均增长17.5%,增长了2.6倍;进出口总额由2006年的1.2亿美元增加到去年的8.4亿美元,年均增长27.8%,增长了6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7662元增加到去年的19341元,年均增长11.5%,增长了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675元增加到去年的7786元,年均增长12%,增长了1.9倍。尤其可喜的是,三一重工、湘窖酒业、宝庆电厂、恒天九五、海螺水泥、九兴控股、湘中制药、李文食品、北京新安特风机和统一集团饮料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与落户新建,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崀山申遗成功等,为我市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在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12年在全省绩效考核中,我们在大湘西地区四个市州中排名第一位;2013年在全省绩效考核中,我们在中西部地区七个市州中排名第一位,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2014年我市十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考核中,我市在大湘西地区五个市州中唯一获得经济发展奖。据有关可靠人士透露,我市去年在全省绩效考核中有望继续被评为先进单位,成为全省14个市州中唯一连续三年获此殊荣的城市。这些都将极大地鼓舞全市人民加快邵阳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这几年,我市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无论是新闻,还是文化;无论是科技,还是教育;无论是卫生,还是体育等等,都取得了一定成绩。这几年,我市基础建设显著加强——首先是交通基础建设突飞猛进。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里程由2006年的179公里增加到去年的678公里,增长了2.8倍;铁路通车和在建里程由2006年的104公里增加到去年的324公里,增长了2.1倍;邵阳武冈机场新建工程和邵阳邵东军民两用机场改建工程步伐加快;资江航道疏浚和码头建设有序推进,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尤其是随着沪昆高铁邵阳段通车运营,使我们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等重要经济圈的联系更加紧密,为我们吸引大企业和大项目、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其次是城市基础建设日新月异。以资江桂花大桥、资江雪峰大桥、世纪大道、邵阳大道和蔡锷大道拓改等为标志的一大批城市骨架工程成功开启,以资江南路文化步行街、紫薇博览公园、西苑公园、爱莲池公园和时代公园等为标志的一大批城市休闲工程全面建设,以文化艺术中心、体育馆中心、中心医院东院、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城市民心工程隆重推出,以行政中心、军分区营院、湘林温德姆豪庭国际大酒店、烈士陵园和殡仪场馆等为标志的一大批城市配套工程闪亮登场。这几年,我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群众工作经验、法制教育经验和化解信访积案经验在全国推广。民意调查排位大幅提升、非正常上访数量明显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市上下既没有形成什么接二连三的小事,也没有出现什么伤风败俗的丑事,更没有产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虽然各个方面交织着矛盾,但整个社会仍然保持了和谐稳定。这几年,我市党的建设全面进步。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都有新的起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干部心态教育、处置不合格党员、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等工作,得到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和中央组织部的充分肯定。特别是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这些都是我们在新常态下加快邵阳发展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条件。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既蕴含新机遇,也伴随新挑战。邵阳目前存在的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和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都是需要我们积极面对的现实困难。我们一定要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牢牢把握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和可塑性规律,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常态下再上新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