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介绍

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介绍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增效的五年。邵东黄花、玉竹和隆回龙牙百合被国家确定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绥宁、武冈分别被授予中国竹子之乡、卤菜之乡称号。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五年。过去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宝庆竹刻、滩头年画、花瑶挑花、邵阳布袋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诸多实惠的五年。

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介绍

自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以来,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邵阳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部崛起和湘西地区开发等重要机遇,群策群力谋发展,聚精会神干事业,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平稳较快发展。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增效的五年。2002年到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60.1亿元增加到487.3亿元,年均增长1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3.1亿元增加到247.2亿元,年均增长36.2%;财政收入由13.9亿元增加到30.1亿元,年均增长16.5%。三次产业比例由34∶25.8∶40.2转变为29.5∶30.5∶40,实现了三二一新排序。工业经济增长较快。亚华南山、湘窖酒业、合力化纤、邵阳纺机、三一汽车、神风动力、绥宁联纸、曾氏铝业等一批骨干企业成长壮大。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3.5亿元增加到83.8亿元,年均增长23.8%。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总产稳定在330万吨左右。粮油、奶业、生猪、竹木、药材、烟草、果蔬等7大优势产业不断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368万亩。邵东黄花、玉竹隆回龙牙百合被国家确定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绥宁、武冈分别被授予中国竹子之乡、卤菜之乡称号。农产品规模加工企业逐步发展。李文食品跻身国家级示范企业,雪峰种业、傻牛食品、三可食品、宝庆肉联、浩天米业、新邵广信等20家企业成为省级龙头企业。服务行业蓬勃兴起。“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面铺开,专业市场、连锁超市竞相发展,通信文化、房地产、汽车、健身形成消费热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83.7亿元增加到158.7亿元,年均增长13.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由224.7亿元、123.2亿元增加到560亿元、20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11%。旅游经济不断壮大。五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4亿元。整个经济呈现发展提速、质量提高、后劲提升的良好态势。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五年。“交通拓城、文化秀城、产业融城”全面推进。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市区建成区由36平方公里扩大到4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23.6%上升到30%。城市规划体系逐步健全,道路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蔡锷路和邵阳大道“一纵一横”主轴线基本形成,一环路网即将贯通,西湖路、宝庆中路完成高标准改造。五年新增道路面积2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由4.9平方米增加到12.3平方米。城南公园顺利扩改,魏源广场高标准建成。公共绿地成倍增长。66条小街小巷实现硬化。第二气源投入使用,城市公交覆盖城区,自来水管跨越资水,滨江灯化异彩纷呈。同时县城和城镇面貌也大有改观。桃洪、塘渡口、酿溪、金石、儒林等13个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两市、高沙、长铺等7个镇被评为全省百强镇。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五年投入公路建设资金132.9亿元,邵怀高速和洛湛铁路邵永段建成通车,改造国省干线公路142公里,建成通乡公路1262公里、通村公路7933公里,衡邵高速、安邵高速、邵永高速和竹城公路、邵新公路、洞绥公路正在抓紧建设,以市区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坚实。101个示范村基本完成村庄布局规划。安全饮水、电网改造、通信扩容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解决了武冈天鹅、隆回山界、邵东斫曹、北塔茶元头、邵阳城天堂、新宁马头桥等严重干旱地区34.2万人的饮水问题。全市新增水电装机27.5万千瓦,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8.7亿元,500千伏变电工程已经建成,晒谷滩电站正式发电,筱溪电站即将竣工。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6.9亿元,新建水利设施275处、城市防洪堤10公里,完成除险加固的中小型水库532座。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7.6亿元。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关停整治“十八小”企业625家,建成沼气池10.8万口,退耕还林21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8%。

过去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五年投入资金1.8亿元,改造中小学危房72.9万平方米,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23所,8个县市完成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素质教育得到加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15所,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成功申办了邵阳学院、邵阳职业技术学院、邵阳医专3所普通高校,建成了6所国家级职业中专,并且创办了一批有影响的民办教育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6家,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正在增大。文化艺术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花鼓戏《翠竹青青》《儿大女大》,小品《天要下雨》,祁剧《目连救母》等一批文艺作品获省和国家级大奖。文物国保单位增加到5处。宝庆竹刻、滩头年画、花瑶挑花、邵阳布袋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85%,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成绩显著。“扫黄打非”力度加大,文化市场逐步净化。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全国青少年毽球、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和全市首届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完成了151所乡镇卫生院建设。非典疫情、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商、审计、质监、药监、邮电、保险盐业气象水文移民开发、防震减灾、人事编制知识产权、统计、档案、外事、对台、侨务、粮食、供销、物价、贸促、老龄、文史、市志、人防、接待、科协、社科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和红十字会、残联等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诸多实惠的五年。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2元,年均分别增长10.7%和8.8%。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并且累计发放了种粮补贴和良种补贴3.3亿元、养猪补贴1.1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667万元。公共财政投入逐步加大,每年实施一批实事项目,重点解决就业、就学、就医、出行和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普遍建立,城镇居民医保全面启动。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次,市县两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排“4050”人员就业9100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积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各项社会保险新增参保54.3万人,实现了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失业及时得到救济。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160元,同时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全面推行。改建乡镇敬老院98所,集中供养“五保户”3862人。扶贫帮困和双联工作取得成效。16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脱贫,5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跨过了低收入线。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强力推进。全市750家企业置换产权,16.6万名职工置换身份,企业改制面达到74.8%,一批企业通过改制焕发出新的生机。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逐步深化。第二期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全面完成。“四位一体”水管体制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市县乡机构改革顺利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卓有成效。财税、金融、投资、住房、粮食流通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开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增势强劲。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成功引进了华泽金六福、北京城建、浙江华强、三一汽车、东信棉业、大汉集团、展辉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者。累计引进内资430亿元,年均增长90%;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年均增长14%。(www.xing528.com)

过去的五年,是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加强的五年。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人民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共处理人大代表建议1204件,政协委员提案1409件,代表和委员满意率达到了99.2%。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效能监察,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重点部门、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专项审计,提高了资金使用管理效益。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环境治理取得成效。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全面深化。“四五”普法成效明显。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全面实施。信访工作不断加强。“平安邵阳”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严打整治力度加大,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市政府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防教育不断深入,双拥共建活动广泛开展。驻邵解放军、武警部队、国防后备力量在支持地方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位代表,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紧扣发展第一要务,致力于强基础、兴产业、扩城镇、促和谐,如期完成了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一是经济发展持续增长。预计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7.3亿元,增长11.6%;农林牧渔增加值达到146.7亿元,增长4%;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83.8亿元,增长2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7.2亿元,增长32.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6.8亿元,增长34.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8.7亿元,增长16.7%;财政总收入达到30.1亿元,增长18.9%,市本级财政总收入达到6亿元,增长20.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9.3亿元,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57元,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2元,增长9.6%;进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增长25%;实际利用内资达到185.7亿元,增长50%。与去年比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化学需氧量都有所下降。二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邵阳大道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江北开发区、佘湖新城、火车站新区路网建设快速展开;资江南路休闲文化步行街、南江嘴广场、湘窖酒业文化广场如期竣工;西湖、北门广场和双清公园正在抓紧建设。污水处理厂竣工营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进展顺利;“一带一环、两江两岸、七工程、十八路”建设全面推进。各县市区在城镇建设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成绩。与此同时,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载体的城市管理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三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报业、广电、体育、计划生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省定8件实事和市定11件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令人鼓舞。这是市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这是市人大和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这是全市人民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驻邵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司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邵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充分肯定过去五年工作的成绩,并不是说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到处都是“春光明媚”。实事求是地讲,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还存在不少发展问题。经济发展的总量不大——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虽然达到了487.3亿元,但是总量仅占全省的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仍然处于全省倒数第一位。经济发展的结构不佳——主要表现为“一高三低”,即农业比重高,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我市三次产业比例虽然已经转变为29.5∶30.5∶40,但是第一产业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省低12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比全省低10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仅为2.5%,比全省低4.2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财政总收入虽然达到了30.1亿元,但是总量仅占全省的2.6%;并且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比全省低6.2个百分点;同时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占47.8%,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的环境不优——以罚代处、索拿卡要等行为屡禁不止,政令不畅、自行其是等现象并不鲜见,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较为普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工作相对薄弱,维护稳定、安全生产等压力仍然很大。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虽然达到了247.2亿元,但是总量仅占全省的6%;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为3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特别是现有工业企业大都规模小、层次低、结构散,经济发展缺乏大项目、大企业的支撑。同时,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如何尽快克服这些不足,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所在,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