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沟通的管理经验

跨文化沟通的管理经验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们是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的标准。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密相连,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文化群体常有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这往往成为跨文化沟通中最明显的障碍。对跨国交流而言,文化单元的异质性会对沟通造成障碍。

跨文化沟通的管理经验

一、文化

目前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文化超过450种,对于“文化”,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理解。不同领域的学者根据自身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据学者们统计,到20世纪,仅用英语下的文化定义就达160多种。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从有利于理解跨文化沟通的角度考虑,我们认为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特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观念影响着人们生活、工作中的行为方式,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一)文化要素

文化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构成。其要素包括:

1.认知体系

认知体系是指认知论和“知识”体系,它由感知、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信仰、宗教、艺术、伦理道德、审美观念以及其他具体科学构成,其中世界观和价值观最为重要,是认知体系的核心。它们是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的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中,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认知体系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它为文化成员提供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手段和评判是非、辨别好坏的标准,并且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跨文化沟通特别关注的文化要素。

2.规范体系

规范是指社会规范,即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正规准则和非正规准则。正规准则,如法律条文和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非正规准则,如风俗习惯,它包括那些没有专门定义的,但可通过观察别人和学习范例而获得的态度、习惯等。适当的礼节规则、对待空间和距离的不同态度即属此层次。

3.社会关系社会组织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彼此结成的关系,它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需要有组织保障。社会组织是实际社会关系的实体。社会组织有自己的目标、规章、一定数量的成员和相应的物资设备等,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密相连,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物质产品

物质产品是指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及其创造的一切物品的总和,它是文化的具体有形部分,具有物质的特征。一种物质产品既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又有它实在的用途。

5.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起着交流信息的作用。人们只有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相互活动才能创造文化。而上述的文化要素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反映和传播。一种文化群体的语言是文化积淀和储存的手段。一个文化群体常有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这往往成为跨文化沟通中最明显的障碍

(二)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文化要素的内在结构及其活动规律的表象形态。

文化模式对人的价值观念具有“价值定向”的作用和排他性质。文化的各种要素包括经验、知识、风俗、信仰、传统等。把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要素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神圣化,就变成了人们尊崇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被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接受之后,就具有超越个体价值观念的性质,形成了社会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模式。人们只有按照文化模式所确定的价值标准进行选择,才是合法的、规范的,才为社会多数成员所接受和承认;否则,个人选择本身便被社会视为无价值的,甚至遭到打击和排斥。

文化模式的排他性还表现在对其他文化的吸收和排斥,也以自身的价值尺度而定。按照自己的文化模式所提供的框架去理解和评价他人的文化是文化甄别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人们往往用自己的文化作为解释其他文化的工具。人们经常错误地理解和解释来自另一个文化环境的人们,并倾向于吸收与自己文化相类似的文化。(www.xing528.com)

贴士

世界需要沟通

一天,一对丹麦夫妇沃德洛和索伦森在纽约一家餐馆用餐时,将14个月大的女儿放在婴儿车里,让她在餐馆门外睡觉。他们一边用餐,一边透过玻璃窗照看熟睡着的婴儿。过路行人看到这个孩子“无人照管”,便打电话报了警。沃德洛夫妇与闻讯而来的警察发生争执,随后以虐待儿童及妨碍公务被拘留四天,他们的女儿也被纽约儿童收容所工作人员领走。索伦森对记者说:“这简直是一场噩梦,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噩梦。”他们即将走上刑事法庭面对指控,之后将去家庭法院出席有关女儿监护问题的听证会,听候对孩子监护权的决定。

此事一经曝光,丹麦舆论大哗。许多丹麦人认为,美国人简直疯了。把孩子放在餐馆外的推车里,而自己进去用餐在丹麦是司空见惯的事,因为餐馆里往往空气混浊,噪声很大,父母们宁可让孩子待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这没有什么不妥。然而,纽约儿童收容所所长认为,让孩子单独留在外面长达一个小时,太危险了。按照美国法律,这样是违法的,父母将失去对孩子的监护权。索伦森辩解说:“我们隔着玻璃窗,离孩子不过几尺。”但纽约警察局官员告诉她,这是纽约,不是丹麦。

针对虐待儿童的指控,索伦森认为,儿童收容所口口声声说他们是为了保护孩子,但事实上正是他们在虐待小孩。小女孩由于被带到陌生的儿童福利局而大哭不止,因此可能已遭受精神创伤。丹麦民众要求克林顿总统为此事道歉。

丹麦人大骂美国人“疯狂”,美国人认为丹麦人“罪有应得”,相互指责的原因是对对方国情及生活习惯认识的不足。这告诉我们多从他国的国情出发,去思考、理解、处理问题,而非一味地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指责及要求别人,世界上的麻烦肯定会比现在少得多。

二、跨文化沟通

所谓跨文化沟通是指跨文化组织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信息、知识和情感的相互传递、交流和理解的过程。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人们如何将信息编码、如何赋予信息意义以及是否可以发出、接受、解释各种信息。在跨文化沟通中,由于信息的发送者和信息的接收者为不同文化的成员,在一种文化中的编码,要在另一种文化中解码,因此,整个沟通过程都受到文化的影响。

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一种文化单元中经过编码的信息,包括语言、手势和表情等,在另一种特定文化单元中,需要经过解码和破译,方可被对方接受、感知和理解。对跨国交流而言,文化单元的异质性会对沟通造成障碍。在跨文化沟通的解码过程中,原文化信息的含义会被异文化所修改、曲解、删节或增加,会导致编码者和解码者所指的含义和行为上的差异。

三、学习跨文化沟通的目的

我们学习跨文化沟通有三个主要目的:

(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

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

(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初次与不同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这是跨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培养跨文化沟通的技能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沟通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学里有这方面的课程以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培训与进修,以适应国际社会化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沟通研究的实际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