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作一次精彩而成功的演讲,就要事先做好演讲构思的工作。“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盖楼房要先设计蓝图才能进行施工,军事家须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演讲也一样,需要事先进行构思,才不至于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无边无际,使听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演讲者自己也往往乱了方寸。
那么,在演讲之前,要进行哪些构思工作呢?演讲构思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确定论题、处理材料、营造结构、锤炼语言。
一、确定论题
我们把演讲中讲什么叫做选题,把演讲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叫做主题,而演讲的选题或主题的扼要概括,在演讲术语中便称为论题。演讲的主题不仅是演讲者关心的,也是听众注目的。题目是演讲者与听众的最初连接媒介,是听众选择是否听讲的依据,是一篇演讲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题目的确定与演讲的内容、形式、风格、情调息息相关。一个新颖而富有影响力的题目,不仅能在演讲前激发起听众的听讲欲望,而且在演讲之后仍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成了一个警句而广为流传。可见,题目的选择对一个演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怎样来拟定演讲的论题呢?
(一)确定主题的要求
首先是作自我分析,要了解自己的特长。在确定演讲题目之前,有两件事情必须做:一是明确如何逐步地展开演讲的主题和论点;二是了解听众的期望和他们的知识水平以及心理需要。掌握了这些信息,才能确定如何选择材料和信息,使演讲内容与听众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确定主题有以下四点要求:
1.根据演讲活动的性质与目的来确立话题
演讲的话题必须在一个有社会意义、科学价值或学术意义的特定问题中展开,否则,将是无的放矢。如果是在思想教育性的演讲活动上作演讲,就应该针对现实中最新鲜的现象和听众最关心的问题发表见解。就连竞选演说和就职演说,也要以能否把握住听众的理想和愿望来选题。若被邀请作学术演讲,就应该介绍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自己掌握的最新的学术信息,这样的话题才最具有学术性。
2.内容上适合听众的需要
选题要有针对性,要能影响听众,并最大限度地感染听众。由于民族文化不同,性格各异,职业有别,年龄差距以及生活环境和知识层次的不同,听众存在着很大的心理差异、文化差异、职业差异、感情差异等。选择话题时应考虑不同类型听众的需要,根据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听众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等来确定自己的演讲话题。只有选题适合听众的心理、愿望,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唤起听众听讲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对青年人谈男女恋情,时尚、娱乐、流行歌曲等问题很合他们的口味,但对中老年人就未必合适。如果听众的年龄偏大,对他们讲同居问题、丁克家庭,就非常不合时宜,也许他们正盼着抱孙子呢!你讲出青年人最前卫的婚姻的话题只会令他们大失所望。
3.切合自己的身份和知识水平
选择演讲话题,应切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文化程度。这样,演讲时便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措辞、语调、口气也就自然、生动、有声有色、富有活力,给人以新鲜感和亲切感。否则,如果硬要去讲那些高深的、与自己的身份、年龄和知识水平不相符合的话题,搬用僵死的套话、空话就必然会力不从心,即使演讲能顺利进行,也会显得生硬呆板,无法感动人并引起共鸣。
演讲不同于谈话和聊天,若选择“轻车熟路”的话题,即使出现意外也比较容易补救。即使现场出现突发情况,比如,台下突然有人提问,主持人为了强调现场效果,突然加入一些煽情的事件,也会镇静自若,应答自如。尤其是演讲经验不丰富的人,更应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了解、感兴趣、体会比较深的话题,选择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层次比较接近的话题,容易讲深讲透,讲出水平,讲出不凡的风采。
4.演讲场合与时间掌控
演讲内容要与演讲场合的气氛相适应,也就是要考虑演讲的时间和空间环境。时空环境不仅指演讲现场的布置,也包括时间、背景、组织和听众等因素。显然,在喜庆的场合大谈悲凉 在悲凉的氛围中大讲欢愉都是不受欢迎的表现。
选择话题还应考虑可供演讲的时间长度。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一般人的大脑在一小时以内,只能解说或接收一两个重要问题。人的注意力集中获取信息的时间只有20分钟。因此,演讲选择的话题必须集中凝练,富有特色,时间要掌握得恰如其分。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进行产品推介演讲的时间从不超过20分钟,多数情况下都限定在10分钟之内。
(二)题目的拟定
1.标题要有概括性。它能将演讲的主题、内容、目的全面地反映出来。如《沟通与执行力》《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等演讲题目,一讲出来就让人明白内容和主题。
2.标题要富有建设性。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标题要选择那些给人以希望的、积极向上的、令人振奋鼓舞的文字。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标题会产生不同的效应。与其用《自学并非容易》不如用《自学可以成才》,前者固然不无道理,后者却给人以信心。
3.标题要新奇醒目。古人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演讲的题目总是最先和听众见面的,要像磁石一样,一下子把听众紧紧吸引住。鲁迅的演讲标题很是讲究,很有先声夺人、振聋发聩的吸引力,例如《外圆内方的为人》《赢在挫折后》《直线与曲线》等,这样一类的标题,必然会在大量雷同、陈旧、平庸、司空见惯的演讲题目中脱颖而出,受到听众的关注。
4.标题三忌:忌冗长、忌深奥、忌空泛。题目简洁,便于记忆,冗长的标题令人费解,弄得艰深晦涩,读来别扭,就引不起听众的兴趣;题目空泛,内容势必不集中,听众无法猜到你所要讲的内容,自然就无从产生兴趣。
(三)主题的提炼
1.主题应该是现实生活中急需回答的问题。无论是从生活经验中思考得来的,还是从书本知识中启悟得来的,都必须有的放矢。那种不痛不痒、空对空的说教,永远得不到听众的欢迎。唯有解决人们普遍关心、急于得到回答的问题,这样的主题才有启迪作用,才有价值。
2.主题应该是演讲者有独创之见的思想观念。“唯陈言之务去”,切不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要发人之未发,见人之未见。一次具有真知灼见的演讲,就其社会价值而言,千百倍地胜过那些拾人牙慧、平庸无奇的演讲。
3.演讲主题要集中,要有重点。企图面面俱到,结果必然蜻蜓点水,不深不透,搔不到痒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应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把问题讲深讲透,从而使演讲重点突出,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效益。
二、处理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主题便无法表现出来。演讲的材料指的是为演讲提供内容、表达主题的事物与观念。处理材料,具体地说,就是占有材料、筛选材料和使用材料。
(一)占有材料。只有占有足够充分的材料,在演讲中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否则,难免捉襟见肘,穷于应付。演讲的材料分为直接材料、间接材料和创见材料三种。直接材料指人们从生活中观察、调查、体验所获得的材料;间接材料指的是从阅读、摘录书刊文献等资料所获得的材料;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创见材料,所谓创见材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归纳、分析、研究而得出的新的材料。前面说过,演讲的材料包括事物和观念两方面,既然观念是演讲的材料,创见材料这种经过思想活动重新“制作”的新的材料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材料的占有,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希望一蹴而就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筛选材料。
1.材料要服务于主题,演讲者要把最典型、最生动、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奉献给听众而不应将自己所掌握的材料随意拼凑,滥竽充数。只有使主题和材料有机统一,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方有吸引力,又有说服力。
2.要选择针对性强的材料。这些针对性包括: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听众的具体特点爱好使用不同的材料;针对听众的心理要求使用与听众切身利益相结合的材料。
3.要选择演讲者力所胜任的材料。要掂量一下,哪些材料自己拿得起来,哪些材料自己拿不起来。只有当你选择的材料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才可能在演讲时滔滔不绝、条理分明。
(三)使用材料。演讲中材料使用的先后次序、详略安排都要得体。比如,适当安排趣味成分的材料调节演讲的变化层次,以集中听众的注意力;对于抽象的专业术语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和说明;对于统计数据的使用要严肃认真。
三、营造结构
合理的结构安排是演讲成功的基础。只有精心营造演讲的结构,在演讲之前对于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何处为主、何处为次、怎样铺垫、怎样承接早已了然于胸,在演讲时才能思路清晰、顺理成章;中心突出,铺排严谨;首尾照应,浑然一体。这样不仅利于演讲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更多的内容,也有利于演讲者克服怯场。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科拉克斯提出一个好的演讲结构应包含:开场白、正文和结尾。
(一)开场白要巧妙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良好的开场白应该达到两项目的:迅速和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迅速使听众抓住演讲的主题。
只要符合这两项要求(甚至只完成其中的一项),就是一个成功的开场白。至于每一个开场白怎样组织,怎样构思,那就要根据具体演讲、具体对象、具体时间灵活掌握、随机安排,真可谓“法无定法”,没有一定之规,没有现成的公式,没有既定的格局。我们平时多留心一些成功的演讲,可以从中有所借鉴。
例如,可以开门见山,由题目、主题讲起;可以介绍背景,由演讲的缘由讲起;可以先声夺人,以名言警句或惊人的意外事件讲起;可以设问发问,从听众的兴趣点讲起;可以引而不发,从某个悬念故事讲起;可以平易近人,从一些幽默笑话讲起;可以联系听众,从现场的情景讲起;可以出奇制胜,从实物表演引发开去⋯⋯不管什么样的开场白,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有新意,要有独创性,要有特色。不管怎样新奇的开场白,都要为打开局面、点明主题这两个目的服务。好的开场白需要演讲者在实践中反复寻觅,努力探索。但要提醒的是,同样的演讲,此时此地的好的开场白到了彼时彼地不一定用得上;即使是好的开场白,时间不同、对象不同,也还得另起炉灶,重新寻觅。
在演讲的开头切忌讲一些毫无必要的客套话,貌似谦虚,实则虚伪。诸如“朋友们,我没什么准备,实在说不出什么,既然让我讲,只好随便谈谈。”之类的废话只会使听众厌烦。在演讲的开头东拉西扯、离题万里也是万万要不得的。开场白还要注意紧扣主题,适合听众心理和时境,切不可为追求新奇而故弄玄虚。
(二)正文要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正文是演讲的主要部分,演讲质量的好坏、论题是否令人信服,都取决于正文的阐述。正文在结构安排上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刻板的公式。我们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正文的层次结构,做到层次清楚,逻辑紧密,重点突出,内容连贯。在安排正文的结构时还要注意到,演讲的结构不同于文章的结构,不能肆意铺排,不可太复杂。文章可以反复看,结构复杂一些,读者反复揣摩也会弄通;演讲一遍过后,结构过于复杂,听众会抓不住纲目,始终不得要领。
正文部分要环环相扣,叙事清晰、说理层层深入。在转折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结构层次、节奏感、过渡和照应等几个问题。
1.结构层次
结构层次是演讲词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体现着演讲者思路展开的逻辑是否严谨,也反映了演讲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深刻。演讲词的结构层次是根据演讲的时空特点对演讲材料加以分析、筛选、组合而形成的。由于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的活动,所以,演讲词的结构层次使听众无法像阅读文章那样,可以凭借视觉加以把握,而听觉对层次的把握又要受限于演讲的现场环境、时间因素。那么,怎样才能使演讲词结构的层次清晰明确呢?根据听众靠听觉把握层次的特殊性,演讲词结构层次的基本方法就在于用语言做出明确标识,适时地诉诸听众,使他们自行感受到演讲者讲话层次清晰的效果。比如,演讲者在演讲中注意应用反复设问的技巧,并根据设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就能在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除此以外,演讲词中用过渡句,或用“一、二、三”这种表明顺序的语词来区别层次,也是使层次清晰的有效方法。
演讲稿划分层次的方式有:
(1)并列式。它是横向地从各个不同角度或侧面去分析论题的结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把演讲的主题所涉及的若干主要问题并列起来讲述,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相对独立而又有联系。
(2)递进式。演讲者抓住某个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鞭辟入里地进行分析,使演讲的结构呈现出递进的形式。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在论述主题时,各层意思之间一层接一层,一环扣一环,最后水到渠成。
(3)总分式。演讲者首先概括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或评价,然后围绕这些论点分出层次加以论述。这种总分式的特点使人首先获得总体印象,然后通过分别论述,可以加深听众对演讲内容的全面理解。
(4)对比式。这种讲述层次是,把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形成一正一反的对照,使听众从两种事物的不同或对立之中明辨是非,认识中心论点的正确性。
划分段落要注意内容的统一与完整,并有内在联系。统一,就是一段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完整,就是一个意思要在一段里集中讲完。各段之间有内在联系,是指各段之间内容连贯,上下段之间在内容上有逻辑联系,体现出下一段是上一段意思的必然发展。
2.节奏感
演讲词的节奏感是指演讲内容在结构安排上表现出的张弛和起伏。演讲词的节奏主要是通过演讲内容的变换来实现的,即在一个话题所统领的内容中,适当地插入幽默、轶事、哲理、娱乐和时尚话题等内容,以便听众的注意力既保持高度集中又不会因为紧张而产生兴奋性抑制。演讲词的节奏既要鲜明,又要适度。平铺直叙,缺少起伏,固然会使听众产生厌倦、失去兴趣,而内容变换过于频繁,也会造成听众紧张和疲劳。所以,插入的内容应该生动活泼,又能为表现主题服务,而节奏的频率也应该根据听众的心理特征来确定,做到有张有弛、舒缓适度。
3.过渡和照应(www.xing528.com)
过渡的作用是把演讲中的各个内容层次联结起来,使之有整体感。由于节奏的需要,演讲词要不断变换内容,因而也就容易使结构显得零散、缺乏统一性。过渡是对结构松紧、疏密的一种调解,它使各个内容层次的变换更为巧妙和自然,使演讲词富于整体感,有助于演讲主题的阐释。过渡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讲述的问题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时;由一层意思转到另一层意思时;由议论转为叙述或由叙述转为议论时。连接两段内容或两个层次的语言称为过渡语,可以是连贯性、对比性、启发性的词语。
照应的作用是使演讲的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的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前面有铺垫,以此来形成一个整体。照应也有三种情况:行文和演讲题目的照应;论点和表现中心思想的关键词的照应;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照应。
(三)结尾要精彩
俗话说:“编筐编篓,难在收口。”成功的结尾,或是加深认识、揭示题旨;或是鼓舞斗志,促使行动;或是抒发感情、感染情绪;或是富有哲理,发人深省。总之,收拢全篇,首尾呼应,它是演讲的终点,但又是引发听众思维的新的起点,即所谓言犹尽而意无穷。
结尾常犯的毛病有三种:一曰草草收兵。有的演讲,在结束时不考虑如何给听众留下完整的总体印象,不作强调,不作必要的概括,就突然作结,显得突兀,这就叫草草收兵。二曰画蛇添足。有的演讲,本来该说的话已经说完,却还要唠叨不完,“关于这个问题我再来补充几句”或者“我前面讲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在这里再耽误大家几分钟,再啰唆几句”等,这就是画蛇添足。三是套话废话。有的演讲,结尾总爱说“我的话讲完了,讲得不好,耽误大家很多时间,请大家原谅,望大家批评”等等,看来谦虚,实则套话,令人生厌。
正如好的开场白没有公式、没有定局一样,好的结尾也没有一定的框框,妙在巧思巧用之中。当然,借鉴前人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列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结尾以作参考。如以总结全文作结尾;以决心和誓言作结尾;以希望和号召作结尾;以正反对比作结尾;以诚恳的赞语作结尾;以格言警句作结尾;以名人轶事作结尾;以昂扬诗情作结尾;以幽默笑话作结尾;以寓言故事作结尾;以实物道具作结尾;甚至可以用独特的动作作结尾⋯⋯总之,只要在理性上能使听众升华,在感情上能使听众激荡的结尾,都是好结尾。它不仅加深听众对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听众久久不能忘怀,乃至于化为动力,积极行动起来。
案例思考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这是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演讲与口才杯”全国新闻界“做文与做人”演讲比赛中的演讲稿,荣获特等奖)
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对老人回答中所透露出的含义理解不多。然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随着采访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便越印越深。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后来,我又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她: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老年病人的状况。
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五·四运动”中走上文学之路的老人,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仍然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然而她这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这些世纪老人身上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延续下去呢?
不久前,我在北大又听到一个有关季先生的清新而感人的新故事。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在季老家不远处,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
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像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但肚子里却是空空。这样想着就不免有些担心:这样怎么能走更长的路呢?于是,“渴望老年”四个字,对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发苍苍或身份证上改成60岁,而是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能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义。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思考题:
1.这一演讲稿表现了什么主题?
2.演讲者如何展开这一主题?
3.这一演讲稿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四、锤炼语言
深刻的主题,动人的材料,精巧的结构都需要用语言来表现出来,语言的表达水平,直接地影响演讲的质量。具体地说,演讲的语言表达有下列几个基本要求:
(一)要口语化。稿子写完后要念一念,请人听一听,听听是否上口、顺耳。这里推荐几种方法:
1.把长句改成适合听的短句;
2.把单音词改成双音词,如应——应该、如——如果;
3.把听众不易听懂的文言词语、方言改换掉。
(二)要通俗易懂。应采用通行的说法和规范化的语言:
1.把生僻的词改成常用的词;
2.不用生造的词语;
3.多举例,用它来说明听众陌生的事物;
4.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解释抽象的理论。
(三)要生动感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用形象化的语言,包括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2.发挥语言的音乐美,即声调的和谐和节奏的变化;
3.运用幽默的语言。
(四)要准确清晰。演讲使用的语言一定要确切、清晰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揭示出它们的本质和联系。只有准确的语言才具有科学性,才能逼真地反映出现实面貌和思想实际,才能为听众接受,达到宣传、教育、影响听众的目的。要想使演讲的语言做到准确,应当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思想要明确。演讲者如果对客观事物没有看清、看透,自己的思想尚处模糊状态,用语自然就不能准确。所以只有思想明确了,才能使语言准确。
2.具备丰富的词汇量。词汇的贫乏,往往会导致演讲枯燥无味,甚至词不达意。要想使演讲语言准确、恰当,演讲者必须占有和掌握丰富的词汇。为了准确地概括事物,就需要在大量的、丰富的词汇里,筛选出最能反映这一事物、概念的词汇出来。
3.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词的感情色彩是非常鲜明而细微的,只有仔细推敲、体味、比较,才能区别出词语的褒贬色彩。例如,一个人死了,由于感情不同,用词也不同,如可用“牺牲”“去死”“走了”“死了”“完蛋了”“见上帝去了”等等。这些词表现的虽然都是同一个意思,但其感情色彩是截然不同的。
案例分析
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词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的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永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太会注意,也不会长久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必将更能从英魂那里汲取精华,奋发忠诚,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倒是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的福佑下必将在自由上重获新生,一个民有、民治与民享的政府必将在世界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案例点评
林肯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是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演说家和雄辩家,他以演讲闻名于世。《葛底斯堡演讲词》是美国历史上被誉为最优秀的演讲词之一。美国十九世纪的政治家萨姆尔说:“林肯的那篇演讲词,直到葛底斯堡大战被人们遗忘之后,还会存在的,而且将来有一天,假使这场战争再被人们想起,大半是由于林肯的演讲词。”今天,这话已被证实。
文章开篇点明美国自诞生之日起,便是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自由平等是这个国家奋斗的宗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保证这个自由平等的国家能够运作长久,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原则和存亡而战。在阐述了献土之仪是在怎样情况下进行的之后,紧接着论证了献土之仪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烈士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活着的人应为他们奉献最后的安息之所,即为他们奉献一块自由平等的土地,是活着的人们的责任。之后,作者表达了对生者的召唤和鼓励,号召人们继承烈士的精神,去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为了烈士,为了政府,为了国家,以更大的决心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篇演讲词的思想深刻、博大而富有意义。借一次“献土之仪”,阐发了一个新生国家、新生政权的性质和宗旨。演说出自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口,其实就是一篇政治宣言。它的目的在于鼓舞士兵而赢得战争的胜利。而作战的目的又非常明确——为了国家的自由和平等。这一场战争,确立了北方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在十九世纪末,美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工农业资本主义大国。不仅使美国这条航船驶出险滩,更使它驶向强盛。自由和平等,是一百多年前美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为之争取和奋斗的目标,更是今天全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的人民所为之争取和奋斗的目标。
演讲词洋溢着炽烈而真挚的感情。演讲的内容极富有鼓动性。“我们必将更能从英魂那里汲引壮志,奋发忠诚”,这是对生者的召唤与鼓励;这个国家“必将在自由上重获新生”,“一个民有、民治与民享的政府必将在世界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对未来的坚定的信念。文章善于寓理于情,所以能打动听众,引起强烈的共鸣。这篇演讲词篇幅短小。演讲不过两分钟,当时一位摄影师想替他留下一张讲话时的姿态,在他尚未把那架原始笨重的摄影机摆弄好,林肯已经讲完了。这篇演讲词在形式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结构严谨,自然和谐;句式错落有致,富有变化;措辞精练,句句朴实优雅。
据说林肯在前往葛底斯堡的火车上,认真琢磨,反复修改,写好这篇演讲词的底稿。到了葛底斯堡国家公墓后,正遇到一位知名作家在发表演说,作家旁征博引,占的时间很长,不断引起听众的笑声。演讲结束时,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待到林肯发表演说时,听众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只报以零星的掌声。在离开葛底斯堡的火车上,林肯为此十分懊丧。可事实是,作家的演说早就被人忘记,而林肯的演说却永远为世人传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