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末的美国,只能放映几分钟的简陋影片不能登大雅之堂,而只能到小城镇或乡村的流动剧场去放映。嘈杂的环境和多属社会下层的观众,使早期电影必须浅显、简单、通俗和具有强烈视觉刺激性。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与传统戏剧演出相比,看电影要便宜得多,而热闹夸张的喜剧片可以给那些生活困苦的人带来瞬间的欢乐。而就是这些贫穷的人铸成了好莱坞辉煌大厦的基石。美国电影业的第一笔财富来自于穷人,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不可避免地从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平民色彩。
20世纪20年代,美国影片生产的结构从以导演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制片人为中心的体制。“制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明星制度”,各大公司均拥有一批明星。由于在明星制度鼎盛时期有些明星的行为不检点招致公众的抨击,美国电影业成立了“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在W.H.海斯的主持下这一组织制订了“伦理法典”,以便在审查影片时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国公众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情节、对话和场面。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对美国电影的约束一直延续到1966年。
在美国默片时代,美国电影主要是以类型片为主,类型电影又主要由喜剧片、历史片、闹剧片组成。类型电影是偏重于商业生产的一种普遍的电影形态称谓。称霸全球的美国电影的主流就是类型电影[9]。它生产的前提是完整、系统的电影工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制作方根据观众的需求制作影片,研究观众的观赏趣味,形成一些叙事程式、视听讲述方式相对固定的类型。严格的审查制度使美国无声电影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喜剧片、西部片和历史片3个方面,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喜剧片。
有声电影兴起之后,美国喜剧电影遭遇了严重的危机,大部分无声喜剧明星们很快退出影坛。喜剧时代结束了。只有卓别林等人仍在有声电影的舞台上,演着“悲惨的喜剧”。他的最后一部无声喜剧片《城市之光》,被认为代表电影喜剧的最好成就。(www.xing528.com)
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使歌舞片大大兴起。而那些卓越的喜剧杰作,却一再受到奥斯卡的冷落。二战时期,喜剧片已经消失了。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随着“铁幕”落下,麦卡锡主义[10]甚嚣尘上。40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卓别林就因为拍摄讽刺希特勒的影片《大独裁者》,而受到非美活动委员会的传讯。
到了1964年,麦卡锡主义已成强弩之末,美国的电影业也有所复苏。
在随后的时间里,美国喜剧又出现一种黑色幽默喜剧,它出现的背景与当时美国陷入越战不能自拔的战况、垮掉的一代以及后现代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罗宾·威廉姆斯《早安,越南》就是反映越战问题的一部黑色幽默喜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